先秦时期家具(先秦时期家具和各自的特点)
先秦时期家具和各自的特点
汉代以前,地处中原的汉人家庭是没有床的,现代意义上的床,直到汉代以后才由北方流传进来的。上古时期的中国家庭是没有桌椅、床榻这些家具的,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卧,吃饭、工作、歌舞、祭祀、睡觉……一切活动,都在地上进行。中国古人这种席地而坐、择地而卧的生活方式称为“席居”。
所谓“席地而坐”,就是将草席铺在地上以供坐卧。中原地区的草资源丰富,所以,聪明的古人就以草织“席”,以草席为坐卧之具,是谓“席居”。
而中国南方盛产竹子,所以,他们又因地制宜地发明了“竹席”。竹席又称“筵”,富裕讲究的人家,“筵”上再铺“席”,故“席居”又被称为“筵席”。现在有个常用字语叫“筵席”,就是脱胎于此的。
席居文化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一种以“地面”为重心的平面起居方式形成的生活文化制度,是中国的原生文化;而现代与以椅、凳作为支撑工具的“立体”起居方式,如稍后的榻与现代的床,则是西方的起居方式,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中国的席居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据有据可考的文献资料说明,西周时已有详尽的席居制度体系。这种文化一直延续两汉时期,席居制度发展到巅峰。其后,由于“五胡乱华”、南北对峙,再到杨隋李唐两家胡化汉人相继为帝,席居才逐渐没落。
但是,这种在中国逐渐消失的文化,却在此后的几千年间继续影响着包括朝鲜、日本乃至澳洲等地的文明。
比如,现在被日本人称之为自己起居文化的榻榻米,其实就是源自中国的席居制度,只是它们在日本保留的相当完整罢了——直到现代,日本住宅也保留着一间“和室”,只是,席居则由筵(竹制)上铺席变化成日本现今的榻榻米。
再者,韩国也长期保存了席居制度,直到中国宋朝,几乎原封未动,相当完整。 随着时代变迁,韩国的席居制度在局部进行了细微调整,在保留总体席居大框架的基础上具备了民族的特殊性。直到现代,韩国仍将其传统房屋称之为“韩室”。
另外,因为远离中原的文化中心,在我们云南等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家庭,在保留大量干栏建筑的基础上,现在仍可寻觅到席居文化的痕迹。
先秦装饰艺术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先秦时期的绘画大多具有装饰性和实用目的,殷商文化遗址中最值得注意的绘画性美术品是大石磐上的虎形装饰,造型处理类甲骨上的动物形象,虎口大开,颇有生气。 西汉刘向云:殷纣时期"宫墙文画"、"锦绣被堂"。
先秦时期的青铜雕塑、陶塑、玉石雕刻、木雕也有引人注目的艺术成就,这一时期的雕刻作品造型简洁,圆雕、浮雕通常与线刻结合,题材多种多样,风格庄重威严,富有神秘色彩。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为青铜器生产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最初只用于礼仪和祭祀的青铜铸件,很快普及到兵器用具上。兵器有剑、戟、矛、匕首、镞、铤、铁甲、铁杖等 。这些兵器的外形设计,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艺术效果也大为增强。就其特点而言,可以按照设计者的需要,生产出既具有石器的坚硬,又具有陶器特征的兵器,自由地创造实用而美观的器形,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较大的自由。
先秦时期的器物
青铜器在秦汉两朝是达到了顶峰。两汉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的原因,此时的青铜器虽然不能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相比较,但众多的这一时期的资料表明,这时的青铜器生产仍具有浓厚的时代特色,青铜器的种类和风格与先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较为流行的器种,如尊、觚、觥、豆、缶、敦, 已基本绝迹,取而代之的是:钟(壶)、钫、耳杯、卮、 及盘、洗、釜、甑等;此时还有许多创新的器种,主要有灯、博山炉、熨斗、漏壶等。两汉时期各类青铜器从铸造技术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当华丽的鎏金、鎏银、错金银和镶嵌器,及一些造型美观、精致的薄胎素面器;另一类是工艺较为粗糙的素面厚胎器。
此时,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饕餮纹、凤鸟纹、蝉纹、云雷纹、夔龙纹已完全不见,此时期的纹饰以蟠螭纹、云气纹、兽面纹以及各种各样的花草纹、人物纹为主要的流行纹饰。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瓷器、铁器得到较大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日益重要,从而把青铜器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当时青铜器的生产除了铜镜之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此,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的研究一般至东汉为止。
先秦有哪些家
没有十一家的说法。较为流行的有六家、十家、十二家之说。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诸子百家数得上名字的共计189家,有4324篇著作。
而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将百家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
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增加纵横、杂、农、小说,并称“十家”,班固遵刘歆的说法,有去掉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之“九流”。
到了近代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基于刘歆“十家”再增兵、医,就形成了今天我们说的“十二家”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名家、杂家、小说家、医家。
先秦时期的室内设计特色有哪些
设计作品体现的是设计师的创意概念,作品往往抛开了事物表象,通过分析并把核心内容形式传递给大众。所以评价设计作品的好坏是有诸多的参考因素的。例如商业设计可参考以下几点判断:
1、设计实效性
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所驱动的,好的设计是实用的,是站在用户/产品立场的。所以设计要先做对再做好,多提炼问题再逐一设计解决。
2、调性
作品调性往往有两点需要注意:品牌和受众。品牌传播在于品牌的核心价值,比如品牌的功能性、社会性、情感性、文化性、心理性利益等等。通过品牌传播让目标受众认识和理解品牌,还要让他们觉得品牌是为他们真正存在,易于二次传播。所以作品是否符合品牌和受众传达的调性尤为重要。
3、时间可延展性
好的设计对时间是敏感的,设计趋势随时间发展越发简洁,设计越简约存在的时间越长。故保证作品的设计寿命也是蛮重要的一点。
4、无阻碍
阻碍指的是阅读或是使用所带来的不适感,阻力越多,用户越难从设计中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因为人们想要容易的得到他们的信息。
5、吸引度
主观领域上是大多数人关注的部分,也是争议和讨论很多的部分。因为视觉审视有时很主观。在理论支撑的同时也要丰富视觉文化,构图、排版、色彩、质感、内容精确性等都需要审视。
6、设计所带来的升华
本质上讲作品超越了设计本身,起到了1+1大于2的效果,将整体带到了新层次。好的设计师依赖技术和基础,大师则会更多的思考从而产生奇效,达到卓越水准和真正的创造力。
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的美观,不仅要看起来好看,也要有深思熟虑判断后的结论,当然最终的判断还是要用户来做决定导向的。
先秦家具的种类
整句译文: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其中,“坐”的意思是: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出自先秦韩非的《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先秦时期的工艺品
关于中秋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但出于先秦时期,则没有太大争议。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汉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天子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而中国的传统历法和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有关。古人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而中秋节也从古代天子祭月,逐步发展到民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期。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汇总如下
1、赏灯笼
灯笼本是民间的一种工艺品,其用途是照明,很多家庭的门口都会悬挂灯笼。不过中秋节时,花灯也成为一种艺术性的产物,它在汉朝时兴起,到了唐代时就已兴盛,户外花灯活动的规模比较大,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大家都会在夜晚赏灯。而到了宋代时,赏灯笼的文化更是发扬起来,到了明清时还出现了灯市。
2、赏桂花
在中秋时刚好是桂花飘香的时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关联,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话故事。而桂花作为一种名贵的品种,它也有着喜庆、吉祥的象征,因此民间不少人都会栽种,在中秋这一天赏桂花,闻着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样的味道,从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烧塔
在南方地区,烧花塔的游戏流传已久,这一活动一般是孩子参与,通常会在野外捡拾瓦片等,将其堆成圆塔,在月亮出来后进行燃烧,等瓦片烧红了后,再放上一些煤油在其中,一直燃烧到深夜,此时大家都会去围观。
4、观潮
在浙江地区,每年中秋前后,观潮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早在汉朝时就已经流行起来,人们会聚集在钱塘江,看着江浪冲击的壮观举动,显得很是威武,直到今天观潮都很是流行。
5、赏月
在中秋节赏月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每逢中秋佳节,全家人都会一起坐在院子里赏月,因此,中秋节也称为团圆节。
6、吃月饼
将饼干、糕点做成圆形状,在中秋节食用,称为月饼,人们还会在月饼上绘制各种各样的图案,月饼的口味也越来越多样。
先秦时期各家思想
一、儒家
儒家是创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学派,由伟大的孔子创立,距今约为两千五百年历史,至今还对中国、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产生着深远影响(个人认为当今在日韩还比较好地保留着儒家价值思想,后面细述)。孔子死后儒家一分为八,其中孟轲(孟子)和荀况(荀子)为代表的两派最有影响,但他们两派对乱,在哲学上表现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儒家中的"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从中可见儒家对教育与知识的重视,其核心思想:仁(仁政)、义(重义轻利)、礼(社会道德)、智(道德教育与修养)反映了其主流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及孔子采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当今许多人以"中庸之道"自居,实失偏颇,它反映的是一种"非过"及"非不及"的认识论。
人们常冠"受几千年儒家文明熏陶"之类的定势,事实上儒家文明并没有这么高深的作用,自法家诞生、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并未处于哲学统治地位,并一度消沉,直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对策,出现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典故,此后,一直到五四前。但不得不承认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时间最长。
儒家并非单单影响了中国,日、韩还留着其印迹并产生了积极作用。相对于五四运动后的中国而言,儒家在日本的作用要远好于中国:中国儒家思想的中断几乎导致了一场灾难,好在后来的马列主义进入中国及时填补了文化真空现象,但历史并并结束,儒家影响怎么样在中国走下去,我无力回答。回头再来看日本:日本有一种基于儒家诚信原则的"精简生产模式",广泛地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如著名的本田公司。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充分相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人,给每一个工人可随时中断生产的权利--拉警绳。如果我们以目前的价值取向来判断的结果是:工人会滥用此种权利来发泻对企业的不满最终导致生产线随时的中断,但事实恰恰相反--生产质量、速度、合格率大幅上升,再横向来看,日本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法制是最不健全的一个,但其纪律性还甚至强于以严律闻名的德国,其人与人间的信任创造了一个一个的经济神话。日本人所尊从的哲学体系的根源来自于"述圣"子思。
儒家两千年文明的中国,现在应该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主流的哲学体系官方称为马克思主义,我们在承认中国哲学文明落后于国外哲学文明的的前提下被动接受了马列主义,但在我们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时候,人家日本继续尊崇老套的儒家思想,并远远超过了我们,当然我们所用的时间还很短,不足于说明问题,可当前最大的悲哀是:一,谁能在现行哲学理论中找到50%以上的马列主义?二、谁能总结出当今中国的哲学到底是什么体系?三,"三个代表"是什么哲学?
二、道家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道"的解释即便在道家不同的学派内,也各有特色,但大抵是"以虚无无形"为根本。
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其他还有关尹、庄周(庄子)等人。老子提出了"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内容,又有唯心主义成份。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后面还有稷下道家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解释。战国时期道家一派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关于黄老之学后面将补充说明)。
道家学派提出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是哲学最主要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天下万物都来自道,而且疲乏自身是永恒存在的,老子本人对道也有多种解释,如:道为无形无象的"无"、道是普遍法则、道是混成之物。从前两个解释可以看出其唯心主义倾向,而后一个涵义又有唯物主义的意义。
贵柔学说则是道家另一个重要思想。即认为柔弱是"道"的作用,提出柔弱胜刚强,以弱制强、以柔克刚、以及以少胜多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策略原则。以此延伸开来的主张在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反对当时的尚贤政治,甚至反对社会的文明,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向往回返到无文化的所谓"纯朴"的原始社会中去。
三、墨家
战国时期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翟(墨子)而得名。
历史上有前后墨家之分。前墨指由墨子本人在世时所组成的学派,后墨指其弟子所汇成的学派。其学派也一分为三,战国后期,其中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万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前墨在战国初期已经有很大影响,墨家创立之初便以儒家的对立学派出现。同时它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按团体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门徒,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后墨对墨翟的思想有所发挥和改造。更强调功利,提出义就是利的观点。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认识论上试图克服前墨的局限性,重辩别分析。后墨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墨辩逻辑",创立了完整的逻辑体系。
综合墨家在先秦百家争呜中独树一帜,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哲学上有重大贡献。但在秦汉以后很快走向衰落,汉武帝尊儒,其传承遂绝。
四、名家
以他们擅长的论辩方式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因出现了"名实相怨"的现象,名实问题成为许多思想家关心与探讨的问题。后来出现了一批以人的认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家,他们致力于研究论辩中的逻辑问题,形成了名家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人物有尹高、惠施、公孙龙及后后墨家等。
名家作为一个学派并非有着相同的政治思想或经济主张,而仅仅对他们都以"名"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区别于其它学派。在名家内部,由于观点不同又形成若干派别,其中主要有"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其代表人物分别蝗惠施与公孙龙,二派各自侧重点不同,并各持一端。合同异派夸大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动不居的特性,认为一切都是同一;离坚白派则夸大事物的相对独立和相对静止性,认为一切都是差异,前者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后者则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
五、阴阳家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说为中心思想的一个哲学流派,把本来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阴阳五行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结"说,为新兴的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此流派大多由古代天文学家用和占星家演变而来。他们在长期的天象观测中,看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他们掌握了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某些规律,所以是古代具有较多科学知识的人;他们还是古代的术数家,专长以天象来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把科学和巫术结合在一起。
作为哲学流派的阴阳家思想是一个科学事巫术的矛盾体系,一方面从科学生产实践中,他们掌握了天象运行规律和农作物生长周期,积累了丰富的有关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资料,另一方面他们在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时,又往往把自然和社会混同,用天象变化来比附、隐喻人事的吉凶祸福,宣传天人感应的神密主义思想。
六、法家
法家是先秦时期最成熟的哲学体系,故将多花费些笔墨细述之。
通常提到法家人们就会提到韩非,韩非的贡献在于他集秦晋法家之思想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了道家,将法制理论系统化。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其积极意义在于提出以"功用"效果检验人的言行,判别知识真伪,形成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失误论;强调矛盾学说。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严重不足:强调帝王决定社会历史的英雄史观。
法家思想同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是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理论表现。
战国初期,封建制在各诸候国相继建立,应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全面变革奴隶制,产生了新兴地主阶段的法家学派。这一学派的思想家在理论上各有特色,在特色,在方法策略上也各有别,但都主张以"法"制国。
讲学于稷下学官的齐国法家,继承发展了管仲的思想,汲取了黄老之学,主张法礼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形成了一套较温和的法治理论。
秦晋两国时期法家则主张严刑罚、反对礼迟钝说教,专重于法、术、势,奖励耕占,富国强兵,力并天下。形成了法家中激烈而彻底的一派,政绩显著。
历史上通常把后者视为先秦学派的主要代表。
法家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肯定私欲,提倡利已主义,把法与道德相对立,主张"法制",否定道德的作用。这种思想适应了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