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木家具金丝楠(明代金丝楠木床)

zxc2023-03-14 13:51:55陶瓷1

明代金丝楠木床

睡觉,此乃人生大事。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这供人睡觉的工具——床,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什么样的床睡着舒服又养生呢?最适合人睡的床又是什么样的材质的呢?

方法/步骤

1/6

一、睡眠不足会带来许多身心的伤害:

思考能力下降、警觉力与判断力削弱、免疫功能失调、内分泌失去平衡等等,因此,睡好,才能身体好。金丝楠木具有养生效果,其香味对人体非常有益,能舒缓神经,起到助眠的作用,让你的睡眠更安稳。

结论:

1.睡眠是重要的,作为睡眠的工具床也是重要的。

2.买一个金丝楠木床是重中之重。

2/6

二、一张好床的“健康价值”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环保,而床又是其中与人最为密切相关的家具,床的绿色环保必须重视起来。金丝楠木床取材天然,加之制作工艺为手工榫卯、手工打磨、表面漆面也为纯天然的“土漆(大漆)” 纯天然无甲醛,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睡木床保证身体不变形

正常人的脊柱是直的,从侧面看,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看起来像个“S”形。对床的基本要求是能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状态,维护背面呈直线,侧面观呈生理弯曲。但睡在席梦思床上,不管采取哪种姿势,都容易陷下去,翻身不易,而且身体的中段往往总要下陷,改变了脊柱正常的生理状态,使身体朝上的那侧肌肉放松,而下陷于软垫部分的肌肉被动地拉紧。这样下来腰背部的肌肉就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以至于清晨起床时可能会出现腰酸背痛的症状。特别是对骨质有些疏松的中老年人来说,更会如此。

而睡木床身体则不容易变形,并且睡眠质量也会提高,歇息过后精力会更充沛。如果中老年人睡金丝楠木大床,可在床上可加层薄薄棉垫,对身体非常之好,帮助身体又可延年益寿。

3/6

三、冬暖夏凉的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木质温和,冬天触之不凉、夏天不热。宫中常用楠木制作床榻,冬天不凉,夏天不热,不伤身体,而其他硬木则不具备此优良特性。

金丝楠木,在古代被皇家钦定为御用之木。皇帝用金丝楠木建行宫、制作家具甚至死后都要睡金丝楠木的棺材。就连乾隆皇帝的宠臣和珅盗用了一根金丝楠木,都被定为砍头的罪行之一。可见,帝王对于金丝楠木的执着的喜爱。

4/6

金丝楠具有摄人心魄的气场,气场来自于它的王者之香。进入金丝楠器物布置的房间,一股幽香之气扑面而来,顿觉心旷神怡。它的香味淡淡的,静雅而清透。你刻意去闻,香气已经飘渺蓦然回首,突感馨香一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楠香寿人”的记载,久居楠香之屋,可以延年益寿。

用现代的科学解释是,金丝楠木发出的香味持续而精准地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从而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在生活节奏高度紧张、功名利禄喧嚣烦扰的今天,金丝楠家具实为我们精神栖息的桃源之地。

首先本身亦是一味祛疾除患的良药,可以与其他中药配伍,或单独作为一味独立的药材使用,大致可以治疗以下几种疾病:霍乱、胃病、聤耳出脓水(中耳炎)、脚气、霍乱转筋等病症。

其次楠香寿人,按照中医理论:芳香之物能醒脾化湿,开窍醒脑,升清化浊。久居楠木装修的居室雅斋中,与香楠家具为伴,金丝楠木发出的陈阵幽香,能起到芳香化湿、醒脾辟浊的作用。

5/6

第三,名列我国四大名木楠、楸、梓、樟之首,被誉为中国“国木”。楠木有清香味,为高大乔木,高度可达十丈余,胸径可达1米,是中性偏阴性树种,扎根深,寿命长,生长速度缓慢。楠木木性温润,不翘不裂,硬度适中,韧性优,故堪大用。在古代,社稷之器以及宏伟壮丽的建筑都用楠木建造,是名副其实的“国之栋梁”。

第四,文人把玩:封建社会只能是皇室和王公贵族的奢侈品,普通文人士大夫对楠木的喜好转向制作小型的居室家具和文房雅玩。

6/6

金丝楠木可以稳定情绪,对于心理和生理上都有益处,在现在的快节奏城市中,容易急躁的人,都可以佩戴一串金丝楠木手串。

注意事项

正宗的金丝楠木为四川产的小叶桢楠,在选购的时候请记得询问材质。

金丝楠木大床

京东金丝楠木床是真的,因为金丝楠木木质软硬适宜,是皇家建筑与做家具物件的上好木材,其板材纹理有全光闪烁,其木质纹理有山水纹虎皮纹人物纹及云纹,光彩华丽富贵,其木质细腻润滑如婴儿肌肤,触摸手感如腊,木质清香,摸之冬天不凉夏天不热是加工制作床的顶级好木材,

清代金丝楠木架子床

那就不是真正的金丝楠木,一串金丝楠木手串大概需要10万块,北京恭王府金丝楠木柱子价值20亿,,现在极品金丝楠老料的价格在每吨200万至300万元之间,而且由于老料、大料极为珍稀,所以价格是一木一议,贵比黄金。

又因木材使用成本较高,工费也一路飙升。有业内人士介绍,制作金丝楠木家具由于全是手工制作,一般要半年到一年时间才能完成,所以一件真正的金丝楠木家具至少要价几百万元,你的才三万多,你认为是金丝楠木吗

明代金丝楠木家具存世量

  九旒冕。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藤篾编制,髹黑漆,表敷罗绢,镶以金圈、金边(金方池、金事件);冠的两侧有梅 花金穿(金葵花),贯一金簪。延板,前圆后方,九旒,旒施红、白、青、黄、黑五色玉珠。板下有玉衡,连结于冠上两边凹槽内;玉衡两端有孔,以悬充耳。

  1969年,山东省邹县尚寨村的村民在九龙山挖防空洞时,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神秘而甬长的墓道。据地理志记载:“九龙山,县东北,距城二十里,在蟠 龙山的西南五里,山形起伏,其数凡九。”山下有泗河、沂河和白马河环绕,在多山的邹县附近。非常明显,这是一个“风水宝地”。

  明朝第一代鲁王——明鲁荒王墓就在这里。

  1970年春至1971年初,山东博物馆考古队对明代鲁荒王墓做了科学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墓内虽遭积水浸泡,但大批随葬器物保存完好,其中部分文物是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这些文物为研究明代亲王礼制、政治经济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圆檐高顶藤帽。表有黑色织物,圆顶,高17厘米、檐宽41厘米。

  年少的鲁荒王和他的“大明亲王第一陵”

  鲁荒王朱檀是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第十子,为朱元璋与郭宁妃所生。史料记载,朱檀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两个月时,就被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就 藩兖州。朱檀喜爱文学,谦恭下士,颇得朱元璋喜爱。但年少的他,同时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终日焚炉炼丹,日日吞服,结果“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导致双目 失明,不久便病入膏肓,不治身亡,年仅19岁。朱元璋得知消息后,既恼怒,又悲伤,恼怒悲伤之余给了他一个谥号———荒,因此,朱檀谥号鲁荒王。

  明鲁荒王朱檀死后,按照亲王礼制,在今山东邹城东北25里的九龙山南麓修建了陵寝。由于朱檀墓是明代亲王当中的第一座王陵,因此,其建制和礼制为其他亲王陵所沿用,而且陵园占地面积最大,地宫距地表最深,出土随葬品丰富,因此,也有“大明亲王第一陵”之称。

  1971年初,当明鲁荒王墓墓室那两扇用巨石雕刻、重达3吨的大门被考古队员打开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幽暗的积水和保存较好的墓室。这也是地宫的前 室。在地宫的前室中间,有一口大缸,万年灯早已熄灭。中间,武士俑、仪仗俑、乐俑、侍卫俑、马俑、车等400多个木雕彩绘的车马仪仗俑暗示着当年的巍峨与 繁华。前室的后部,有一张保存完好的朱漆桌案,上面摆放着三重盝顶宝匣,匣饰金龙,里面有鲁荒王的谥印,刻着“鲁王之宝”。

  随后被打开的是宽敞的后室。这是鲁荒王的安寝之所,中间安置着金丝楠木的棺椁。因为积水漂移,曾经威严肃穆的墓室显得有些混乱。

  在棺椁东侧,有两个朱漆木箱。箱子长宽都超过半米,外髹朱漆,漆面上刻着花纹,花纹内粘贴金箔。宝箱的四面和顶上都装饰着团龙,伸展五爪,鬃鬣飞舞, 四周祥云环绕。提梁、锁钥均以铁制,上面錾刻阴纹,捶入金丝。在这两个繁复华丽的箱子里,考古队员发现了鲁荒王的冠冕服饰,其中最为庄重的便是九旒冕。

  九旒冕。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藤篾编制,髹黑漆,表敷罗绢,镶以金圈、金边(金方池、金事件);冠的两侧有梅 花金穿(金葵花),贯一金簪。延板,前圆后方,九旒,旒施红、白、青、黄、黑五色玉珠。板下有玉衡,连结于冠上两边凹槽内;玉衡两端有孔,以悬充耳。

  镇馆之宝“九旒冕”:最牛的乌纱帽

  冕在明代时被规定为官帽,成为官服的重要部分。而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的明鲁荒王九旒冕是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物,被戏称为“史上最牛乌纱帽”。

  所谓冕,是古代帝王举行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帽。《说文解字》中说,“古者黄帝初作冕。”虽然不能考证旒冕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但孔子说过“服周之 冕”的话,可以证明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冕服制度。以后的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象征地位和权力的冕服制度。因此,冕是特指皇帝、太子、封 王的专署“乌纱帽”。

  这种“乌纱帽”顶上有长方板,前圆后方,称为延(旧作綖),后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被称为“旒”。这也就是说,旒,是帝王冠冕 前后悬挂的玉串。《淮南子·主术训》说:“古之王者,冕而前旒”,《礼记》中说:“天子玉藻,十有二旒”,意思是天子的冠上垂挂玉饰,一共有12道旒。在 《汉书·舆服志》中记载,天子佩12旒,而“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这样隆重的冠冕,只有在祭祀天地、祖宗和朝见时才能佩戴。

  

  圆檐高顶红漆帽。小方顶,高17厘米、檐宽43厘米。帽练贯六棱木雕和小圆珠各12枚。

  在明代,只有皇帝和亲王的冠冕上才有装饰旒的资格。为显示尊卑之分。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缀珠11颗;亲王只能用9旒、缀珠9颗。

  这是尊贵的标志,也是明代辨别身份的重要信物。朱元璋做了明代皇帝后,更是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朱氏王朝持续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 了276年,直到清朝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而明代鲁荒王墓出土的九旒冕前后各垂9道旒,每道旒上有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垂悬九旒的制 式,正是明代亲王冠冕制度的铁证。

  据了解,目前,作为文物的垂旒冕全国只有两件。一件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登基称帝时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600多年前的明初鲁荒王的九旒冕。

  这件明代鲁荒王墓中出土的九旒冕,是当代人第一次见到明代亲王冠冕的完好实物。其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藤篾编制,髹黑漆,表面敷 罗绢,镶以金圈、金边(金方池、金饰件);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金葵花),贯一金簪。其延板为木质,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有天下一统的意思。延板下有 一青玉衡贯穿左右,作用是将延板固定在冠武上。玉衡左右两端各悬一青玉圆珠,正好挂在两耳的位置,叫做充耳。

  延板前后各悬九旒,每旒九珠,排序采取五行交替的顺序。明朝重五德,尚火德,因此第一个旒珠为赤色,以下为白、青、黄、黑等色,分别对应火德、金德、木德、土德、水德。每个旒珠之间相隔一寸,这样,佩戴后,前面的旒会遮挡部分视线,显示威严。

  

  九制皮弁。高21厘米、横宽31厘米、冠筒径17.5厘米。藤篾编制,髹黑漆冠,表敷黑纱。皮弁九缝(琪),缝压金线,每缝贯五彩玉珠九颗。冠前后各镶一长方形金框饰(金方池),两侧镶梅花形金穿孔(金葵花),内贯金簪。

  帽子中的“讲究”

  古代人十分重视冠帽的礼仪,将其尊称为首服。明代官方的服饰制度,按《明史·舆服志》的记载,皇帝的冠分为冕、皮弁、武弁、燕弁、通天冠、翼善冠等不 同种类,其中皮弁、武弁、燕弁三者大致上形制相同。冕在册立、登基、正旦、冬至等大典礼时穿戴,三种弁在谢恩、亲征、定功赏、四夷朝贡、朝觐等典礼时使 用,通天冠是一般小祀时使用,翼善冠则是日常临朝时所穿戴。

  而据记载,明代皇帝以下诸如皇太子、亲王、王世子、郡王等皇室贵胄,大体仿效皇帝的服饰,只是个别装饰略有不同,如皇帝皮弁前后十二缝,下部用玉簪横 贯,王皮弁只有九缝,用金簪横贯等等,诸如此类的差别。而明代鲁荒王墓中出土的“帽子”,着实从侧面展现了明代亲王的“生活”。

  

  乌纱折上巾。亦名翼善冠,高22.5厘米、宽15.5厘米,前低后高,乌纱制成,两角自后上折。

  其中,由藤篾编制、冠表覆有黑纱织物的“九制皮弁”,是古代冠服制度中等级仅次于冕的官服,而明代鲁荒王墓出土的“九制皮弁”,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早 的、唯一完整的弁实物。其自前而后凹9缝,缝压金线,每缝贯五彩玉珠9枚。冠前后各镶一长方形金框饰,两侧镶梅花形金穿孔,内贯锥形金簪。

  与法服中的冕、弁相比,鲁荒王墓出土的常服中的“帽子”同样惹人瞩目。其中,又名“翼善冠”的“乌纱折上巾”,其用乌纱罩于外,冠后立有一对折角,末端朝上,冠之后山正面还保留有类似早期幞头系结、系带的装饰。

  总之,“帽子”只是明代亲王生活中一个非常细微的“部件”,但是,通过出土文物的发掘和整理,

清代金丝楠木床

网上卖的金丝楠木床便宜有可能是水楠或香楠之类的,木材不可能有速成,很多在卖的都是人工种植的小叶桢楠。假料市场多见,主要有金丝柚,黄心楠,大叶桢楠,枫木等等,因这几种很像金丝楠,而且特殊花纹很多。

材料主要分两种,一种真的,一种假的。真的主要有桢楠,黑楠,紫楠等等,产地有四川,福建,贵州,湖北,重庆等。其中福建老料最为少见,大多都是古代家具的部件,新料称为闽楠,因福建对金丝楠的保护工作做得很好,市场上也很难见到福建金丝楠。

金丝楠用料辨伪

“闻”在这里不是听,是嗅气味的意思,就是金丝楠木会自然散发出特有的幽香,这种幽香介于“有”与“无”之间,长久不衰,令人心旷神怡。假的金丝楠木没有香气,有些有香气,但是有一股樟脑气味,比较刺鼻。

“切”就是用手去触摸,真正的金丝楠木细腻舒滑,有如婴儿之肌肤。冬天触之不凉,夏天触之不热,夏天它会分泌出一种油性物,自然保持光亮,所以真正的金丝楠是不用刷任何油漆和清漆的,而其他硬木则不具备这些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