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5 清代瓷器

zxc2023-04-02 03:45:17陶瓷1

一、中国瓷器清代的瓷器制作工艺是?

制坯包括做坯、印坯,镟坯等。由陶泥制成坯体,是制作一件瓷器的基础,其程序是先用轮车拉成轮廓,然后根据器物的需要进行削、刮、镟、磨等加工制作程序。以青石和风尾草烧炼,用水淘细,就成了釉灰。配以细泥,与釉灰调和成浆,稀稠相等,各按瓷的种类,以成方加减放入缸内,用曲木横贯铁锅之耳,用来舀注。瓷器制作时的圆器和琢器,需要使用吹釉法。用径寸竹管截长七寸,头蒙细纱,蘸釉以吹,要看坏的大小与釉的类别。其吹釉的遍数,有的三四遍,有的十七八遍。瓷器吹釉后,以笔蘸袖彩在坯体上描绘花鸟虫鱼,此种描绘以肖物为上。

瓷坯制成以后,要装在匣钵里放人窑中。

二、清代瓷器竹子特点?

由于清代在制瓷工艺、彩料提纯、审美情趣上的变化,松竹梅纹在此时变得更为写实,松干斑驳有穿插的树洞,竹叶还能见到叶脉的描绘,在绘画风格上显得精细而具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顺治康熙时期出现了一种梅花的新绘法,梅花线圈外渲染,圈内留白,花中间点蕊,蕊心向外有一圈细密的黑线,这类画法应为后期康熙时期流行的冰梅纹的前身。

到了清代中期后,珐琅彩、粉彩等各类色彩明艳、样式讨巧的彩绘瓷大行其道,隽雅清新又颇具文人审美情趣的松竹梅逐渐式微,在乾隆之后并不多见,但也出现了珐琅彩松竹梅纹、粉彩松竹梅纹、豆青地松竹梅纹等多种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清代中后期的松竹梅纹在民窑器上多见,且大多色彩浓艳,纹饰堆砌,有时比例构图还有些失真。

但是,光绪时期出现了一些不错的器物,但松叶已不做细致描绘,基本是成片渲染,没有层次。总体说来,松竹梅纹在清代已失去了明代中早期的主流审美地位,时常做为辅助纹饰出现,并且也不多见。

三、清代瓷器开口特点?

开口特点:

1、瓷器表面的纹路特征,叫做“开片”。简单按照尺寸比例可分为“大开片”和“小开片”,按照工艺可分为自然开片和人为开片。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带开片特征瓷器传世。

2、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片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

3、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

四、清代瓷器怎么鉴定?

清代瓷器鉴定方法

1.

看瓷器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瓷器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明清瓷器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看瓷器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明清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3.

看瓷器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

五、清代瓷器如何品鉴?

清代瓷器如何欣赏?我觉得对清代瓷器欣赏看你的着眼点如何,有高不攀的珐琅彩瓷器动则上亿,还很难得,大的收藏家获得一件也如至宝,我们一般民藏家就只能靠缘分了!欣赏这些藏品只能多去去博物馆,看看相关的书,说不好那一天时来运转大小得到一件,不就一夜暴富了。

清代官窑瓷器留下的不少,仿品也多,如果你有眼力就目前市场也能淘到不错的藏品,从欣赏角度,经济角度都是不错的选择,好东西当然好价钱,就连高仿品也不下十几万,只要能练出火眼金睛拣漏还是有的,清代官窑品种庞杂,多少品种都表现在大清乾隆年制的瓷王身上!有时连专家也能看走眼,各色釉充次在古玩市场中,只要你运气好欣赏到位还是能捡大漏的,好的官窑瓷拍卖价动辄上千万!

再就是清代民窑瓷器了,精品也上几万,普通的很多就跟我们买个新的画工好的杯,盘,碗,罐一个价,有不起眼的连新的也卖不过,就看你如何欣赏了,心怡的好东西,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价值不同,更何况贯穿中国二百多年历史的大清帝国的瓷器!每一件都见证了不同的历史过程都有研究和欣赏价值。

六、清代嘉庆瓷器制式?

嘉庆一朝的瓷器,正处于从乾隆制瓷高峰逐渐走向衰微的时期。嘉庆时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器形显得笨拙。但瓷器的数量和器形、品种、纹饰题材等方面都有所减少,烧造工艺总体上也明显不如乾隆时期精细,瓷器走向衰退的迹象逐渐明显。

嘉庆时期瓷器品种多延续乾隆时期的,主要由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青釉、红釉、天蓝釉、霁兰釉、茶叶末釉、窑变釉、哥釉等单色釉以及黄釉、黄地绿、黄地紫、绿地紫等传统品种。

七、清代瓷器气泡特征?

1.宋影青

釉下气泡稀疏,透明,大小不一。器身布满开片,开片线条里有土侵,放大镜下清晰可见。仿釉下气泡也是稀疏且大小不一,但不透明,没有玉质感。底足露胎应是白胎中间有焦状的铁质。

2.金黑釉

放大镜下能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还有大大小小的棕眼散落开来。仿整个器身不见棕眼,黑釉表面也不见杂质。

3元青花

在放大镜下能见大中小气泡,疏朗通透。仿在放大镜下,气泡呈均匀紧密状。

3.元釉里红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疏朗。仿放大镜下可见底釉气泡细密,缺乏通透感。

4.元龙泉窑

气泡呈唾沫状,还能看到釉下胎色和自然散落的棕眼。仿放大镜下见釉中气泡呈唾沫状,大小均匀,不见层次,浮在表面。

5.辽白瓷

放大镜下呈现肥腻感,又见点点深褐色,这是胎体含铁量较高的缘故,也是这类瓷器的鉴定依据之一。仿腹部褐色斑纹太多,虽然辽代白瓷含铁量较高,但一般不会出现大块色斑。

6.清乾隆青花

放大镜下见气泡通透疏朗。底足露胎洁白,放大镜下见糯米状。足边有一细细的火石红。仿放大镜下见不到应该有的滋润感,气泡细密均匀。

八、中国清代宫廷引进外国创烧的瓷器是?

先说结论,中国清代宫廷引进外国创造的奇迹是掐丝珐琅彩。18世纪,来自法国宫廷的掐丝珐琅彩技术被法国传教士带到了北京,康熙皇帝下次在北京骚照掐丝珐琅彩瓷器,并且仿造明朝的景泰蓝瓷器,命名为明月掐丝法琅彩景泰全彩大瓷盘子。

九、清代冰裂纹瓷器图片?

特征:

①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

②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原是瓷器烧制中的缺点,但人们有意利用开裂的规律制造开片釉,作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

③开片釉在制作上可分两大类:一为填充型,在烧成的釉裂纹中填充煤烟等,纹路呈黑色;也可在裂纹中填充硫酸铜等着色剂,呈棕绿色纹路。

④另一类为覆盖型,在焙烧后的底釉上覆盖一层颜色釉,再次焙烧,呈现裂纹,露出底釉颜色。

十、清代瓷器都有哪些特征?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要领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