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发展史视频(中国陶瓷发展史视频讲解)
一、中国陶瓷发展史?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
二、中国陶瓷釉发展史?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在胎柸上先画上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练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在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成色剂的单色釉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
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同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啊。
粉彩: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的一种,又名“软彩”。是在清康熙年间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琳琅彩的影响产生的新品种,是在彩绘是添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出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与“软彩”。
珐琅彩: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三、火山视频发展史?
火山小视频和抖音“整合升级”了,这是短视频领域在2020年的第一个大新闻——火山小视频将继续以独立产品运营,但火山小视频将以“抖音火山版”的形式呈现。
四、视频编辑发展史?
1985年:Quantel发行了“ Harry”。Harry是第一个全数字视频剪辑和效果合成系统。由于技术限制,它可以录制效果并将其应用于最长80秒的8位未压缩数字视频。
1987年:Avid Technology创建了Avid / 1 Media Composer。它是使用Apple Macintosh II计算机平台以及专有的Avid硬件和软件设计的。 (来自Avid先驱Michael Phillips的澄清,在本文的“评论”部分:Avid / 1 Media Composer实际上是在Apollo计算机上开发的,Avid的创始人在Apollo计算机上就曾使用过Apollo计算机。 Macintosh II,这是1989年12月该公司的第一个正式版本附带的产品。) Avid / 1 Media Composer是一项革命性的设计,但它并不是第一个使用诸如剪辑盒和时间线剪辑等现代概念的NLE(这些功能是由Lucasfilm的EditDroid引入的,该软件是1980年代初期的计算机模拟NLE)。
1989年:Avid Technology在NAB上公开推出了Avid / 1 Media Composer,广受好评。用于在Avid上进行剪辑的编解码器是Motion JPEG(M-JPEG)编解码器,它成为90年代初期的主要视频剪辑编解码器。它的质量不是很高,但是可以很好地用于离线剪辑。
1991年: Adobe为Mac发布了Premiere 1.0。
1992年:使用Avid 对第一部故事片《杀死所有律师!》进行了数字剪辑。到目前为止,由于硬盘容量的限制,只能剪辑简短的视频和广告。
Photo by Skye Studios on Unsplash
1993年:Media 100作为低成本数字视频剪辑解决方案进入市场。Media 100在压缩技术方面取得了稳步的进步,并且继续开发主要通过软件创新而不是硬件创新的更高视频分辨率。1994-95年:到1994年,只有三部故事片被数字化剪辑,但是到1995年,数量已增至数百部。 这次已被称为数字剪辑革命的明显转变。
1995年:DV编解码器和IEEE-1394(FireWire 400)为数字视频记录,捕捉镜头和剪辑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英国病人》集市偶遇
1996年:《英国病人》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的数字剪辑电影(由Walter Murch在Avid上剪辑)。
1999年:苹果发布了Final Cut Pro,该产品很快成为Avid的主要竞争对手。(Final Cut Pro是在苹果公司收购Keygrip之后开发的,Keygrip是由几位前Adobe员工为Macromedia设计的产品。)
2001年:《诱惑法则》是使用Final Cut Pro剪辑的第一部长片。
2007年:《老无所依》是使用Final Cut Pro剪辑的第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罗德里克·杰恩斯(Roderick Jaynes)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剪辑奖的提名。)
五、陶瓷视频文案?
南国窑火,五千年前,点燃了佛山文明,从此薪火相传。
明清时期,佛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创造了“石湾瓦,甲天下”的传奇。
如今,古镇佛山,续写着陶瓷千年文明的传奇。
六、美国短视频发展史?
从短片到新闻短片
短片作为电影的最初形式,开端于1895年12月28日。当日,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卡布辛路的大咖啡馆用活动电影机放映了他拍摄的短片《工厂的大门》,并获得巨大的成功。这部短片的放映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20年代,短片已经在美国十分流行。最流行的几类短片分别是旅游题材、纪录片以及动画短片。
七、中国劳动发展史?
生产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特点的改造自然物质活动。它既是人专与自然之间属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换活动的过程。
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的物质基础,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的新派别”。
首先,生产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劳动决定了从猿到人的转变。
②劳动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形成。
其次,生产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一文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再次,生产劳动是社会发展的源泉。
劳动本身是一种经济活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文化的昌盛和艺术的繁荣。
总之,劳动、生产的观点是唯物史观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八、中国职校发展史?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职业教育诞生比较早,但多是以子承父业、家族传承的形式存在,1886年开设的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机构。1917年,黄炎培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与陶行知组织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和晏阳初组织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一起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我国引进了苏联的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教育模式,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64年,刘少奇同志“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思想再次推动了各类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文革时期遭受了灭顶之灾。
三、我国职业教育的转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一大批普通中学改为职业中学,中等职业教育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高校扩招等内外因的作用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停滞不前,许多职业学校再次改回普通中学。为了扭转局面,中央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举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九、中国报纸发展史?
中国报纸的发展史
一、唐代
唐《开元杂报》是开元年间发行的邸报,该报系雕版印刷,质量不是很高。本身原无报名,因其发行时的年号是在开元年间,后人便称其为《开元杂报》。“杂报”是邸报的别称。
二、宋代
宋代的报纸称谓很多,有“邸报”、“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等,“邸报”是其中最通用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地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中央政府的法令、公报,官吏任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
“邸报”的发布要受中央政府的严密控制。宋朝的“邸报”大部分都是手抄的,宋代周麟之著《海陵集·论禁小报》对此有相关描述。
中国报纸的出现_中国报纸的发展史
三、明末
明末,活字印刷术开始用于“邸报”印刷。清初顾炎武说:“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才有活版。”
四、清代
“邸报”普遍采用活字版印刷。因为用木活字印刷,印刷质量不佳,有的字体歪斜、墨色漫漶,校对也不够精确,错字较多。但因内容新颖,销量居然不错,西方印刷术传入后,我国遂改用铅字版印刷。
五、中国近代报业
中国印世界第一份报纸——天宝四年(公元745年)1582年,约明朝末年时在北京有第一份私人出版的报纸;
第一份官方报纸———《北洋官报》(1902年,天津设立总局全国发行)
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中外新报》(1858年,香港);
第一份商业性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1857年,香港);
第一份我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广州);
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报(广东记事报)(1827年,广州—英文);
十、中国导弹发展史?
我国导弹发展史以年代划分:
1、第一代防空导弹
上世纪50年代末,在引进苏联SA-2的基础上,一方面装备部队,一方面仿制生产并改进形成了第一代中高空防空导弹
2、第二代以后防空导弹
世界上的第二代防空导弹从上世纪50年代中就开始发展了,到70年代末就形成了作战武器,由于“文革”等原因,中国在此时导弹武器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这时研制生产的其实是一代半,只是在70年代末才真正开展第二代防空导弹的研制。
3、 第三代防空导弹
当时我国正处在国际上第二代防空导弹正式装备、第三代防空导弹全面开发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技术上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概念,我们参照美国、俄国(前苏联)、英国、法国等发展的第二防空导弹,“爱国者”-1、SA-10、海标枪、响尾蛇等导弹与系统的技术,发展了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防空导弹系统,如前卫便携式导弹、FM-80、FM-90等低空近程导弹。其后自主研发了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FD-2000等型号,形成了配套齐全的防空导弹武器。
4、 新一代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末应该作为第三代防空导弹发展与装备的标志年代,同样也孕育新一代防空武器的胚胎。因为精确打击、防区外(或超视距)发射、隐身与饱和袭击已成了空袭体系的主要作战方式;多武器配合协同、网络化指挥已成为完整体系。防空武器系统面临着多层次、多目标、隐身与非隐身、干扰与反干扰、真假目标混合饱和的精确打击,这就要求不仅单个和单类防空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而且必须形成多种防空武器有组织的防空体系,与相应的空袭体系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