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业的发展(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历史)
一、简述我国陶瓷业的发展历史?
1.【新石器时代】陶器工艺
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4.【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 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日常用品;至迟从唐代 起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3.【南北朝】烧出白瓷
5.【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6.【元代】开始彩瓷生产时期(青花, 釉里红)
7.【明代】斗彩和五彩瓷
8.【清代】粉彩和珐琅彩.
二、中国古代唐中期到清朝陶瓷业的发展特点?
由唐朝的简朴大气到宋代的高端洁净,以净色为最高美感,再到元代的没落稀缺然后到粗犷的大明朝,进入清代后慢慢开始繁琐地美
三、2021年中国陶瓷业务哪个好做?
2021年中国陶瓷地板砖行业持续增长。
四、东汉陶瓷业成就?
东汉之后,我国历史上先后经过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东西两晋,十六国的北朝和宋齐梁陈的南朝,这一时期从公元200年至581年,统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陶瓷的发展并没有停滞。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浙江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青羊宫窑、固驿窑;江西的罗湖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
比如越窑,文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基本分布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
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窟,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却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乐、舞蹈、宗教、畜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绿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此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今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却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韵味。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
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定,中原地区大批人士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火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五、中国精神的发展?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治乱更巷,波谲云诡,常令治史者望洋兴叹,有无从下手之憾,而初读史者,亦每苦于重点之难以把握,以故望而却步。
钱先生以其渊博之史学涵养、敏锐之剖析能力分别讲述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国防、教育、地理与人物、道德精神等七大块内容,让读者得窥中国历史文化之堂奥,深入了解五千年来历史精神之所在,从而认清此一代中国人所背负之历史使命及应当努力之方向。
六、中国寓言的发展?
(一)先秦寓言。先秦是我国古代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战国时代是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寓言作品集中在诸子散文里,为阐述不同流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张服务,可称为“哲理寓言”。
(二)两汉寓言。两汉寓言的题材和手法大多因袭先秦,其主旨是为空前统一的封建帝国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即希望通过寓言来宣传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人们以劝戒,可称为“劝戒寓言”。
(三)魏晋南北朝寓言。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时期,哲学上、文学上、艺术上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其寓言的创作也是一样。
(四)唐宋寓言。这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第二个高潮时期。其特点是寓言的讽刺性加强而哲理性减弱,可称之为 “ 讽刺寓言 ” 。
(五)元明清寓言。元末明初及明中叶以后,曾掀起两次寓言创作高潮。其特点是冷嘲热讽的笑话成分增多,其中很多寓言可称之为 “ 诙谐寓言 ”
七、中国铁路的发展?
提出了中国铁路2035年、2050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描绘了新时代中国铁路发展美好蓝图。
其中,《规划纲要》提出,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全面形成。这一目标的主要内涵为: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紧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依托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效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枢纽衔接顺畅的现代化铁路网,进一步提高客运服务供给品质,形成全国1、2、3小时通达的高铁出行圈,充分发挥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
一是主要城区市域(郊)1小时通达:如京津冀区域北京到天津、雄安间,长三角区域上海到苏锡常间,粤港澳大湾区广深、广珠间,成渝双城经济圈成都到重庆间形成市域和通勤客流圈。
二是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如京津冀区域北京到石家庄间,长三角区域上海到南京、杭州间,粤港澳大湾区广深港澳与珠三角周边城市间,成渝双城经济圈成渝与周边城市间形成城市群快速通道。
三是相邻城市群及省会城市间3小时通达:在各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其它省会城市间,打造城市群综合交通网主骨干,强化繁忙高铁主通道能力。
八、中国服装的发展?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
九、中国酒的发展?
中国人大约在商周时期就发明了人工制“曲”,到秦汉时期的酿酒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和提升。西汉的制酒方法是:“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这个配方与今日黄酒的配方比例比较接近。
到了公元5世纪,北魏贾思勰在其编写的《齐民要术》中,系统详尽地总结记载了各种制曲的方法,同时还记载了47种酿酒方法和酿酒的操作、工艺规范。这些技术很快传到朝鲜、日本、印度支那及南洋等国。日本三大酒神庙之一的山松尾神社,就是公元701年由一个姓秦的中国酒师建造的。
尔后北宋窦革的《酒谱》,朱翼中的《北山酒经》等都系统地总结与记载了大量的制曲和酿酒的工艺方法,详细说明酿酒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白酒做为民族传统工艺,在民间广泛流传。一直到近代,白酒都是前店后厂的作坊式经营模式。现代中国白酒产业开端于新中国建国以后,从1949年起到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期,长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为国家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满足了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各种精神和物质需求,而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以来,白酒和我国其他酒类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增长和体量都位居食品行业第一位。
十、陶瓷业春联,对联,春联?
上联:新型在竹范金熔而外 下联:佳铸居玉壳银瓮之间 上联:远思虞代陶人职业 下联:近想现时巧匠能工 上联:青烟浮六合 下联:翠色夺千峰 上联:范土为窑团沙成像 下联:挈瓶殊智击壤同歌 上联:雨过天青千我釉色 下联:花留水彩四季和春 上联:一日三餐交通不浅 下联:十盘八碗绮席争辉 上联:能工范土术 下联:休笑数坛才 上联:玉嵌金镶呈贵府 下联:花明字显重官窑 上联:雨过天青珐琅异质 下联:水清沙白抟埴名工 上联:巧夺天工物华天宝 下联:制传妙技玉质金相 上联:磁窑称旧制 下联:秦缶仿名工 上联:投入红炉身软化 下联:选成碧玉质坚凝 上联:虞代远思陶人职业 下联:现时近想巧匠能工 上联:雨过天青千古色 下联:花留水彩四时春 上联:彩瓷成器皿 下联:优质利民生 上联:壶觞陈列新花样 下联:陶旊勤劳旧职司 上联:一日三餐交情不浅 下联:十盆八碗绮席争辉 上联:形佳状彩 下联:外秀中坚 上联:古帝滨江曾托业 下联:仙人掌上可承浆 上联:搏沙成器 下联:范土为窑 上联:江右工成器 下联:楚南善在熔 上联:是铁是瓷亦陶亦冶 下联:有文有质如漆如胶 上联:光润同珠玉 下联:调和若鼎铛 上联:硗硗难免于缺 下联:皦皦却能不污 上联:凝即成珠不殊真品 下联:温其如玉当让京华 上联:惟师杜氏求金术 下联:须有陶公运甓心 上联:金玉不惭尔质 下联:方圆各范其形 上联:茗饮酒尝同资利用 下联:花明雪洁并著瓖奇 上联:规模在竹范金熔而外 下联:声价居鲁壶秦罐之间 上联:质比黄金固 下联:文同彩漆涂 上联:古帝生涯远稽虞代 下联:陶之职业上溯周官 上联:满店陶瓷皆十亿人生存所系 下联:百般工艺是五千年传统相承 上联:产品百态千姿包罗古今万象 下联:瓷城花团锦簇久享中外盛名 上联:团瓷工作器 下联:运甓善操心 上联:古帝滨河曾经托业 下联:仙人擎掌常此承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