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发展传承(中国陶瓷发展传承历史)
一、中国陶瓷发展史?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扩展资料:
陶瓷(china),即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中国瓷器也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二、中国陶瓷釉发展史?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在胎柸上先画上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练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在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成色剂的单色釉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
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同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啊。
粉彩:瓷器釉上彩装饰手法的一种,又名“软彩”。是在清康熙年间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琳琅彩的影响产生的新品种,是在彩绘是添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出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与“软彩”。
珐琅彩: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
三、中国陶瓷花瓶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也是瓷器之国。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的瓷器种类很多,有青瓷、白瓷、青花瓷、彩瓷等,光彩夺目,数不胜数。从原始社会到明清,中国陶瓷技术一直在进步,最终享誉全球。本文就大概介绍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一,从陶器到瓷器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或者说瓷器是陶器的高级阶段。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从渔猎走向了农耕,从迁徙走向定居,在这个过程中,陶器也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陶制容器发现于江西仙人洞遗址,大约距今2万年。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都是手制的,并在篝火烧制。烧制时间较短,但是温度可以达到900度左右。人们会在制成的陶器上绘制各种图案,形成了彩陶、黑陶、红陶等。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简单机械——陶轮,使得陶器更加精美,种类也增加了。龙山文化中出土的黑陶,器壁薄而坚硬,壁仅有1~3毫米厚,好像是蛋壳,因此被誉为“蛋壳陶”。陶轮的出现,也产生了一种新的陶器——白陶。正是这种白陶孕育了后来的瓷器。在商朝时期,出现了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其质地优良,造型端正美观,坚固耐用。
商朝时期,开始出现了原始瓷器。陶器是用粘土烧制而成,而瓷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烧制瓷器需要更高的温度。商代时代,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将烧制温度提高到1100—1200度。在瓷器的表面有釉,是在高温之下形成的玻璃质釉。陶器具有吸水性,而瓷器不吸水。由于该时期的瓷器不能完全称为瓷器,所以学界称之为“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
二,南青北白两大系统的形成
经过商周到春秋战国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瓷器烧制技术不断走向了成熟。最早的瓷器是青瓷,青瓷的形成原理在于胎釉中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商朝时期出现的原始瓷器便是原始的青瓷,在东汉时期,青瓷烧制技术成熟了,如烧制温度可以达到1300度,吸水率只有0.28%,有较强的光泽,透明度强等。东汉的青瓷主要出现了浙江一带,其中上虞的窑址最多。
东汉青瓷五联罐
东汉时期,开始出现了早期的白瓷。白瓷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而成。在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白釉,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最早的白瓷。到了隋朝时期,白瓷烧制技术成熟,该时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
白瓷
白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唐朝时期,北方以烧制白瓷为主,南方以烧制青瓷为主,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在青瓷中,以越窑青瓷最有名,被评为天下第一。陆龟蒙《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就是对越窑的赞美。在白瓷中,以邢窑白瓷最为出名。
越窑青瓷
与此同时,昌南(景德镇)也逐渐成为了瓷器生产的重心。唐朝初期,昌南的瓷器被称为“假玉器”,并具有细密、洁白、半透明的特点,成为了贡品。当时昌南的瓷器有白瓷和青瓷。
唐朝的制陶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武则天时期,出现了单色彩釉俑,到唐玄宗时期出现灿烂夺目的三彩釉。工匠们先在陶胎上涂上一层有颜色的釉,然后画上黄色、绿色、青色的纹饰,也就形成了三彩陶器,现在称之为“唐三彩”。
宋朝初期,瓷器制造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宋代著名的名窑很多,其中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左右有名,另外耀州窑、磁州窑(河北彭城)、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出产的瓷器都名扬天下。宋代景德年间,昌南出产精致的景德名瓷,昌南镇也改称景德镇了。
三,瓷器的巅峰
元朝时期的瓷器在宋朝的基础上继续繁荣,并且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元朝出现了青花、釉里红,改变了过去瓷器色彩单一的局面。元朝疆域辽阔,对外交流频繁,在中东地区引进阿拉伯人烧制陶器、瓷器的一些新方法,最终在景德镇进行了重新创新、融合,出现了影响深远的青花瓷。元朝政府十分重视瓷器的生产,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浮梁瓷局管理瓷器的生产。元朝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开始在全国占据了主导地位。
明朝时期,青花瓷进一步发展,在纹饰上改变了元代层次较多,花纹繁满的风格,趋向清淡空白。在永乐和仁宣年间,其青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制成的青花瓷胎釉精细,青色浓艳。后来,开始用国产的平等青。明朝后期的青花瓷,蓝中泛紫,艳丽浓重。在青花瓷发展的基础上,明代的彩瓷发展也有一个新的飞跃。
清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时西学东渐,一些欧洲西洋风格的艺术传入了中国,开始和瓷器制造融合了。清朝的瓷器大量销往欧洲地区,在欧洲推动了中国热。
四、中国各个朝代玉器历史发展与传承?
在我国玉器开始是在战国的时候,明代清代最为繁盛,四会市的玉器也有很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当地的一些人就在家里开设作坊,做玉器的工作。四会玉器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加工的技术以及品质也开始提高,种类繁多,在广东省内开始有了名气。后来,在改革开放以后,原来厂内的一些工人们在一条街内开了关于玉器加工的店,那条街后来统一叫做玉器街。经过这样的改变,有关于四会玉器的所有店飞速的开始发展起来,后来大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四会玉器加工店已有一千户以上,八九千人从事了玉器行业年收入额已经达到了一亿,成了很多特色加工玉器行业。
五、传承手工艺传承发展途径?
传承手工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正在与区域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相融合,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非遗保护理念下,将非遗融入生活,是多年实践对非遗保护内在发展规律的总结。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
六、冶峪陶瓷传承人?
2018年6月5日在太原美术馆冶峪陶瓷传承人董冬虎和美术馆馆长王鼎合影 。
冶峪陶瓷创烧于中晚唐,至今约1200余年,北宋时期冶峪陶瓷就与东山孟家井陶瓷齐名。
天圣三年(1025年)汾河发大水,就是用冶峪的大缸挡住了太原城西北角的河堤坝堰,(当时城西北就有库存几百口大缸的仓院),由于雨过之后太阳照在大缸上呈黄色发黑,黑中泛黄,釉面黑亮如镜,人们便称为“金缸”,当时人们为感恩,将这路段称为“金缸堰”后人取谐音,太原便有了——金刚堰路。
七、文物如何传承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档案资料、走访历史学者,充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价值,历史地位,做好相应的记录。之后请专业的人员进行整理,比如制作成影像资料、绘画等形式,并注以文字说明,让群众感受到文物不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具有历史人文温度的。
文物如果仅仅是躺在博物馆里,那就比较死板了,形式也单一,怎样才能多种形式让文物传承发展呢?
可以通过文物节目,比如说央视有一个鉴宝节目挺不错的,在给人家鉴定宝物的时候顺便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普及文物知识,突出文物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除了搞节目,同时也可以搞文创产品,故宫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文创产品卖得火,文创产品背后讲述的历史知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还可以把文物知识融入日历、扇子、手机套等产品上,在社会上形成喜爱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价值的氛围。
八、曲艺的传承发展?
首先要下功夫学习模仿好,然后再创新。
这个题目太大了,中国古代识字的人少,传统文化多是通过口耳相传出方式在传播流传,所以戏曲是最好的方式.在现代这个时代,要找到真正传统的东西,戏曲也是最原始的源泉之一
九、传承中国精神助力祖国发展的诗句?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即事 明·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示儿
南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论述铜官窑陶瓷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作用?
谁能想到,流传千古的爱情名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竟然是瓷器上的题诗。中国瓷器文化源远流长,在鼎盛时期,无论是工艺还是艺术设计,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惊叹。
唐代瓷器也是从朴素到瑰丽慢慢发展而来,而为此做出贡献的,当属长沙的铜官窑首创的釉下彩的陶瓷工艺,这一工艺的诞生,带给瓷器无限可能。而后续出现的题诗,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让我们有地方了解当时那些可爱的人儿。
如果没有铜官窑,我们可能就错过了一个下里巴人的可爱大唐。
当然,如果没有铜官窑,我们很可能加没有元青花、没有釉里红,至少,像斗彩这样的技艺,很可能要推迟很久才会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