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小家具(中国传统小家具的特点)

zxc2023-04-10 00:55:02五金1

中国传统小家具的特点

铜饰件是明清家具上常见的配件,是明清家具上采用白铜或黄铜制成的各种装饰件的统称。

不仅有实用的意义,还因铜性光亮平滑,与木材在色泽、体量的强烈对比中发挥了良好的装饰作用,成为了明清家具的点睛之笔。

中国传统家具的特点有哪些

夏朝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阶级差别的奴隶制国家,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用油漆涂抹家具,初步掌握了漆器工艺。并且开始用雕刻来美化家具。从陵墓中所发现的随葬品来看,不难想象当时宫室内部的陈设相当华丽,当时的木架上可能有某些雕饰,表面涂有红色的颜料,宫内建筑及家具陈设应极尽奢华。

春秋时期铁制工具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家具的进步和发展。此时先民已经掌握了木材干燥和涂胶技术,还创造了许多榫卯形式,使家具有了更加坚实合理的结构。

战国时期的家具更丰富。战国时期青铜工具逐渐为铁器所代替,铁斧、铁锯、铁凿、铁铲、铁刨等工具的应用,为家具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建筑构架中的燕尾榫、凹凸榫、割肩榫工艺也用于家具制作。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在木制家具的表面进行漆绘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时期是我国低形家具的形成期,因为那时的生活方式仍然是“陈之日筵,坐之日席”的跪坐式。此时家具的总体特点是造型古朴、用料粗硕、漆饰单纯而粗犷

中国传统家具介绍

在现代我们通常以桌子、椅子、柜子来称呼家具,但是在古代每一种家具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名字,中国古代家具的名字非常讲究,每一个名字都有其中的意义。

接下来就让我们分门别类地了解一下古代家具的命名,一起来看看家具名字中藏着哪些历史文化。

以形状得名

象形命名是中国命名方式的一大传统,我们最初创造文字时便是以象形的原则开始的,以简单的形状对家具的各类形制加以区分,既能清晰表达,又被普通大众所认可。

取其部分有特色的结构形状来命名,这是家具命名中的一大特点,这类命名方式多用于椅类家具,例如圈椅、灯挂椅、官帽椅等等。

圈椅也称罗圈椅,是由交椅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它的后背和扶手一瞬而下,造型圆婉优美,彰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哲理思想。

清代早期 圈椅

官帽椅,顾名思义是由于像古代官人所带的帽子而得名,从官帽椅造型侧面看,扶手同帽子的前部相似,椅背同帽子的后部相似。

清代早期 官帽椅

灯挂椅,因其造型好似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而得名,它的横梁长出两侧立柱,又向上微翘,外形轮廓显得格外挺秀。

清代 楠木灯挂椅

以几何形状命名的家具如:方桌方凳、圆桌圆凳、方角柜圆角柜,这类家具形制较为简单,一般具有规制的外形,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命名,一目了然。

清代 老红木方桌

清代早期 老红木方凳

清代 黑大漆圆桌

清代 老红木圆凳

方角柜是指用方材做框架,柜面的个体都垂直成九十度,没有上敛下伸的侧角,柜顶无膨出的柜帽。

清代 榉木方角柜

圆角柜以“圆”为中心,柜帽及各处的转角都为圆角,且整体材料几乎都为圆料制作,四角、四框都有圆,两门中间有活动立栓,配置条形面叶,北京人俗称“面条柜”。

清代 榉木面条柜

以功能命名

以功能来命名的家具不少,是一种仅次于象形命名的方式,这种命名方式同样言简意赅,见字知意。

此类命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在名字中便了解了家具的功能,即使你没见过这种家具,也可以知道它具体是做什么的,可以说是既讨巧,又讨好。

这种命名最受用于置物类家具,在桌类家具中,以此种方式命名的有:画桌、炕桌、酒桌等等,案类家具有:画案、书案等等,几类家具有:茶几、香几等等。

清代 老红木画桌

清代 老红木炕桌

清代早期 酒桌

案的造型有别于桌子,突出表现为案的腿足不在面沿四角,而在案面两侧向里缩进一些的位置上。

中国传统家具设计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以漆木家具为典型代表,形成我国漆木家具体系的主要源头,品类繁多。从大量的出土实物中得知,春秋战国时的漆家具,不仅有漆俎、漆几等原有品种,还出现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种。

中国传统家具的种类

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种类已经齐全,根据家具使用功能,大致可以分为: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其他类等。桌案类:方桌、炕桌、香几、炕几、炕案、案桌(如书案、画案)、酒桌。 椅凳类:宝座、交椅、圈椅、官帽椅、玫瑰椅、靠背椅、长凳、圆凳、马扎、绣墩。床榻类:榻、罗汉床、架子床和拔步床。柜橱类:亮格柜、圆角柜、方角柜、闷橱。架具类:架格、镜架、镜台、衣架、面盆架、灯台。其他类:如屏风、衣箱、印匣、药箱、枕凳、滚凳、甘蔗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