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器型有哪些图片(陶瓷的器型有哪些图片和名称)
一、景德镇陶瓷有哪些器型?
1.青花瓷是应用 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花面呈蓝色花纹,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呈色稳定,不易磨损,而且没有铅溶出等弊病。清代龚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2.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 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也有很悠久的历史,所以也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玲珑瓷往往配以青花图案,叫青花玲珑瓷。这种瓷器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解放后的玲珑瓷得到迅速发展,产品除中西餐具、茶具、具、咖啡具、文具等日用瓷外,又精制成各种花瓶、各式灯具等陈设瓷。近几年来,更发展为彩色玲珑、薄胎玲珑皮灯等非常精美的工艺美术瓷。
3.粉彩瓷在工艺上是在陶瓷颜料中调入“玻璃白”因此使画面具有粉质感,立体感也很强,所绘图象表现力强,融汇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画面浓淡相间,阴阳衬托,形象生动,线条工细流畅,色彩清丽粉润,而且色彩柔和,细腻,雅致,不论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以及静物图案均可入画,极富诗情画意。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隆年间达到很商的艺术水平。
4.颜色釉瓷突起色釉瓷。有许多种类别:通体一色者称单色釉,多色相间者称花釉,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的叫高温颜色釉,1000度以下的叫低温颜色釉。釉料中含粘土、石英和助熔剂。着色剂主要有含铜、铁、钴、锰等化合物。低温颜色釉大多以自然界中的景物、动植物命名,为象牙窑红等。明、清两代的颜色釉瓷色彩就十分丰富,再经新中国成立后50余年的发展,更是无色不备,除恢复传统色釉56种外,又创新各种色釉60多种。为凤凰衣釉、彩虹釉等等。色彩非常丰富,产品畅销全世界。
二、陶瓷花瓶器型分类?
有赏瓶,天球瓶,梅瓶,玉壶春,棒槌瓶等。
三、陶瓷杯器型介绍?
盏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压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见的。
鸡缸杯
明代成化朝御窑厂创制的一种杯式。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
六方杯
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有方有圆。
斗笠杯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直筒杯
出现最早的杯子器型,有大有小,小型直筒杯称为“闻香杯”,专用于品闻茶香,从汉代原始的青瓷就开始制作。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铃铛杯
亦称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明成化、嘉靖、万历时铃铛杯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卧足杯
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鸡心杯
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明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
罗汉杯
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将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膩、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莹光亮、润泽饱满的水份感。
花神杯
源自康熙时期的“十二花神杯”型,原是画花卉,后根据这种杯型,画出各式纹路,属于釉下彩,花纹清晰,简约大气。
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
高士杯
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四、汝窑杯型经典器型有哪些?
汝窑杯经典器型有禅定杯,四方杯,葵口杯这几种。四中四方杯因为不好烧制最贵
五、建盏有哪些器型?
你好,建盏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造型古朴浑厚,手感普遍较沉。建盏分为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四大类。
①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圆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较浅,腹下内收。浅圈足。形如漏斗状,俗称"斗笠碗"。
②撇口碗:口沿外撇,唇沿稍有曲折,斜腹,浅圈足;可分大、中、小型。
③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斜弧腹;矮圈足,挖足浅;造型较丰满。
④束口碗: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内收,浅圈足,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作用在于斗茶时既可掌握茶汤的分量,又可避免茶汤外溢,该凹槽俗称"注水线"。
此类碗腹较深,器型整体较饱满,手感重;常见中、小型器,中型器比例较高,为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也是产量最大的建盏之一,出土或传世品最多
六、明代茶杯有哪些器型?
明代茶盏,仍用瓷烧制,但由于茶类改变,宋时盛行的茶开始消衰,饮茶方式改变,此时所用的茶盏已由黑釉盏(碗)变为白瓷或青花瓷茶盏。
鸡心杯,底部像鸡心形状。最早出现在明代永乐年,现在是非常多见的器形。
直筒杯,最早的杯形,汉代原始青瓷就这么做。现在做的很小,叫闻香杯,闻茶的香气用的。
马蹄杯,又名嘉靖杯,倒看像马蹄。明朝出现的,清代的马蹄杯多画斗彩,比如著名的十二花神。
铃铛杯,马蹄杯加高了,像一个铃铛。这种杯高,适合画站立的人物。
高足杯,又名靶盏、把杯,有点像喝葡萄酒的高脚杯。唐代有用金银做的高足杯,估计是西域传进来的。这种杯适合骑马时握在手中饮酒,又叫马上杯。
斗方杯,像过去量米用的斗,方形的,故名斗方。过去没有石膏模具,这种杯又不能拉坯成型,要用泥片拼接粘合起来,制作难度很大,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也很高,珍贵。还有一种方形的紫砂壶也叫斗方,不过是倒过来的。
压手杯,明代皇室专用杯形,史书多有记载,永乐青花压手杯与鸡缸杯齐名,非常名贵。这种杯撇口弧腹,拿的时候口沿正好压在手指上,故名“压手”。另一个说法是,此杯下部胎厚,比一般杯重,所以叫“压手”。没有撇口的叫成化杯,口是直的,鸡缸杯就是这个杯形的矮款,后两种的胎要比压手杯薄。
公道杯,古今不同。明清时的公道杯里面有一个小人,里面藏着巧妙的机关,倒酒没过小人时,酒就全漏出去了。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喝的酒都一样多,故名公道。
七、唐三彩有哪些器型?
唐三彩的器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日常生活的器皿,一类是陶俑,最后一类就是大型的居室用具的模型。
八、云雷纹有哪些器型?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云雷纹。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
也有人以为云雷的图案起源于手指的螺纹,实际上是单线或双线往复自中心向外环绕的构图。其表现形式有单个同一方向的旋转和两个B形及S形旋转等多种。
商代早期已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主纹的青铜器。
商代中期兽面纹的主体,有用大量的云雷纹构成的。
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鸟纹的空隙处,常填以云雷纹,而且云雷纹低于主纹,起了陪衬作用。
春秋战国之际粗犷的兽面纹、龙纹的体躯上,也有各种云雷纹变形图案。
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
战国开始,云雷纹发展成为线条活泼的流云纹。河南洛阳金村出土战国云纹壶用金银片镶嵌,非常华贵。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
九、明朝钧窑有哪些器型?
梅瓶,玉壶春,贯耳瓶,葫芦瓶,观音瓶等,传统经典器型之一,传说观音菩萨曾用此瓶普度众生而得名,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其线条流畅温润,深受喜爱。此件钧瓷观音瓶窑变出现经典的鱼子纹,釉色清新素雅,更是妙不可言。
十、陶瓷的缺点有哪些?
一、特性是:高温烧制,不掉色,不吸水,不变形,易清洗,有些陶瓷可适用于微波炉,对人体无毒 无害。
二、优点:
1.机械强度高;
2.耐磨性、耐腐蚀性好;
3.热稳定性好;
4.原料丰富,价格低;
5.产品环保,无污染。
三、缺点:
1.脆性大,耐冲击能力低、易碎;
2.后加工的能力低;
3.产品不易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