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锁具的发展?

zxc2021-11-03 18:18:33五金120

中国锁具诞生已绵延数千牛,韶文化遗址发现了木锁,西周出现了青铜锁,到了东汉已普遍生产、使用金属锁,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中期,中国古锁退出历史舞台。

中华古锁至今不但仍有实价值,更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证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木工工艺和五金工艺的历史发展轨迹。锁具从它的材质、造型设计、机械构造、机关结构、雕刻书画诸方面来看,它涉及多门学科,木工工艺、冶炼铸造、锻打冷作、美术书画、铜木雕刻以及动力、物理、几何、心理等学科,都能在锁具中找到痕迹,它反映了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状况。

相传,唐代有个神人叫万回,俗姓张氏。其兄戍边安西,离家万里之遥,且音讯全无,父母思念心切,常涕泣不止。万回见状要父母备好粮食衣物前往探之。他当日起程,当晚返回,并告之父母其兄平安无恙。父母和邻人都惊讶不已。故称其万回。《西湖游览志余·卷二三》裁:宋时,杭城以腊月祀万架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万里外亦能回来,故鱼曰万回。后来,人们以为和合当为二神,以万回一人当不妥。故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唐天台僧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寒山、拾得皆为贫僧。前者文殊,后者普贤,他们都有智慧、德性。同时,二僧颇能自得其乐。或长廊徐行,叫嗓凌人。或望空独笑,时僧逐捉骂打,乃驻立托掌,呵呵大笑,良久而去。或长廊唱咏,唯音咄哉,三界轮回。或于村野与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顺,自乐其性。又传,二人异而亲如兄弟。寒山年稍长,与拾得同爱一女子未成,临婚始悉情由,乃出家为僧,拾得因此舍女往寻寒山,探知寒山住地,乃折一枝盛开荷花前往见礼,寒山见拾得前来,急捧饭盒出迎,二人极喜。遂同为僧。
无论是万回还是寒山拾得,他们本身都是有一定的德性、道行,或万里致归,或能和睦谐乐,故被民众奉为欢喜和合的神人。旧时,人们以和合为掌管婚姻的喜神,并有欢天喜地的别称。人们绘图、模塑其形象,用以祝吉。和合二仙常见的形象均作蓬头笑面亦足,一持盛开的荷花,一捧盖盒(或一如意、一珠宝),取和(荷)谐合(盒)好之意。和合之形象多于婚礼时陈列悬挂,或常年悬挂手中堂,取谐好吉利之意瓷塑、泥塑、木雕亦有和合二仙像,置于几案、厨柜,以装饰和祝吉。

中国锁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内容丰富,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诞生
首先,锁是与人类私有制同时诞生的。它的历史十分悠久。那是在中国的母系社会晚期(相当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当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开始有了私有财产(少量)积累。为了保护个人财产,人类开始了对锁具的探索。最初是用兽皮包紧自己的财物。 外边用绳索反复牢牢打结。要开启时,必得用一根用兽牙或兽骨制成的“错”,把绳结一层层挑开。这是中国最原始的锁与钥的雏型。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先民就创造了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锁具,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一锁”。以后随看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又创造了铜锁、铁锁、银锁、玉锁等不同质材、不同形状的锁,工艺技巧越来越高。我国锁的蕴藏量也是居世界首位的。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制锁行业的同仁们,都应该感到光荣和自豪的。

形式
第二,中国历代锁具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丰富多姿的;从新石器时代的木锁到夏商时期的铁锁;从春秋战国的金属锁到秦汉时期的铁制三簧锁;从北魏的青铜锁到唐代的鱼锁和鎏金锁;从宋代的方身锁到明清时期的暗门锁、密码锁以及各种文字和动物锁,都显示了中国锁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少数民族的锁,如撒拉族的四方横开锁、纳西族方形铜锁和彝族的原始木锁等等,更是独特。这是一片锁的海洋,也是一个浩瀚的学问之海。

用途
第三,用途广泛,制作精巧。按旧的传统分类,有广锁、花旗锁、刑事锁、首饰锁四大类,称为锁中的“四大金刚”。现在看,这个分类面太狭了。也有从用途分,可以分成生活用锁、建筑用锁、军事用锁、交通用锁、仓库用锁、刑罚用锁,以及民俗用锁等等。它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社会的所有领域。《礼记·月令》载,在周代,盂冬之月,都要“坏城郭,戒门闾,修键闭,慎管龠”。这里说的是修好城墙,用锁钥管好国门。因此,锁具用处大的锁住国门,小的锁住库门、场门、家门,直至锁住箱笼、抽屉……锁是人民必需的物质用品, 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锁是人民伟大的创造,对国计民生,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