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唐中期到清朝陶瓷业的发展特点?

zxc2023-12-07 12:15:04陶瓷1

一、中国古代唐中期到清朝陶瓷业的发展特点?

由唐朝的简朴大气到宋代的高端洁净,以净色为最高美感,再到元代的没落稀缺然后到粗犷的大明朝,进入清代后慢慢开始繁琐地美

二、清朝都城?

盛京北京。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一个都城是费阿拉城,位于今新宾满族县永陵镇二道河子村南。“费阿拉”是满语,意思为“陈旧的山岗”。费阿拉城建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当时29岁的努尔哈赤雄心勃勃,以这里为根据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费阿拉虽说是努尔哈赤的都城,可是没有我们想象当中那样的富丽堂皇,只不过是一个周长五里,城墙高三米的土城。里面所住的人也不多,大概五六百户人,其实就和一个村寨差不多。若是努尔哈赤被明军剿灭,那么费阿拉或许只能说是一个山寨而已。

十六年之后,也就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壮大,费阿拉城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便有了第二座都城,即赫图阿拉城。赫图阿拉分为内外两城,占地面积一百五十多平方米。内城居住着努尔哈赤家族,建有汗宫大衙门、八旗衙门、关帝庙等建筑。外城住着满族八旗兵丁,建有点将台、校场,居民最多时达到两万余户。

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也住了十六年,在这段时间里,也是他和大明公开对抗的时期。其中也发生了很多大事,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58岁,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是为天命元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年,努尔哈赤又取得了萨尔浒大捷。

萨尔浒大捷对后金来说意义非凡,努尔哈赤的事业也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于是他做出迁都的决定,将都城迁往界凡城。这次迁都主要是为了军事目的,他认为界凡出兵迅速,节省时间,有利于同明军作战。

不过,努尔哈赤在界凡城驻扎的时间不久,仅仅一年三个月。虽然时间不长,不过这段时间也发生了不少大事,如取得铁岭,灭掉叶赫部。尤其是出兵灭掉叶赫部意义重大,扈伦四部也闻风来降,实力进一步提升。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努尔哈赤又将都城从界凡迁往萨尔浒城。萨尔浒城位于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和界凡城不过十里路程。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城的时间更短,从天命五年九月迁入到天命六年四月迁出,只有半年时间。其间,努尔哈赤做了两件震惊明朝的大事,这就是一鼓作气接连攻下沈阳和辽阳。

真正重建沈阳,修建宫殿的人是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他于天聪十年(崇祯九年1636年)定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定都沈阳。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这样一来,清代就有了七个都城。不过,努尔哈赤前五个都城算不上真正的国都,只有沈阳和北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都。

三、清朝疆土?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及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极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许多周边国家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在盛清之时的藩属有:东边的李氏朝鲜、琉球,中南半岛有安南、南掌(老挝)、遅罗(泰国)、缅甸,西南有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不丹,中亚西亚有浩罕、哈萨克、布鲁特、布哈尔、山克、爱乌罕(阿富汗)等藩属国。

四、清朝年纪?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覆亡。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占领中国。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峰。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但是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五、清朝开端?

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1637年,降服李氏朝鲜。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极病死,第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由其叔多尔衮摄政。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杀殉国。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指挥八旗兵,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全中国的君主。

接着,清军南下剿灭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的一些明朝遗臣相继拥立皇族建立政权,史称南明。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与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金声桓和在广州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牺牲。

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投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

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后清军各地“剃发易服”,清军采取多次屠杀以镇压之,造成人口骤减,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史称甲申国难。

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清廷制定的圈地和投充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民。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后来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开科取士,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延平王郑成功在1661年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礼待南明宁靖王朱术桂,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和监国。1683年,清朝攻克台湾,明郑结束,1684年设立台湾府。清军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占领中国大陆。

六、清朝宦官?

清朝,虽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已经出现了供内府差遣的宫阉人员,但真正完整地建立起太监制度,那还是在入关之后。

进驻明朝宫室的收了批旧明太监,隶于内务府管辖之下,担当洒扫、传膳等杂役。.清朝的宦官制度开始于顺治帝时期。康熙皇帝在位时规定由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并设立敬事房作为太监的管理机构。

康熙、雍正、乾隆诸帝统治之时,吸取了前朝的经验教训,对宦官的约束非常严格。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如吃酒赌博、当差懒惰、口出怨言、混乱行走、言语高声等行为在宦官来说也都是禁止的。

乾隆时还禁止太监与外廷官员、王公大臣的来往。

七、清朝历法?

《时宪历》颁行于清初,其前身是为明末所编纂的《崇祯历书》。此历书是由徐光启所主持编纂,在修订此历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西洋传教士共同修订而成,共有137卷。《崇祯历书》修成后,由于明末战乱和守旧大臣的阻挠等原因未得颁行。

直至明清鼎革之后,参与修订历法的德国籍传教士汤若望上书清廷献新历,得到了清廷的重视,清廷采用这一历法后由礼部上疏请为此历法定名,睿亲王多尔衮称:“宜名‘时宪’,以称朝廷宪天乂民至意”。将其定名为《时宪历》,后到高宗朝时为避上讳改称为《时宪书》。作为一部新颁布的历法,《时宪历》采用了西方的新式技术,比之前所通用的《大统历》更加精准。

汤若望向清廷呈献历法的当年,清廷就曾对此历法进行校验,“八月丙辰朔午时,日食二分四十八秒,大学士冯铨,同若望赴观象台测验覆奏,惟新法一一菂合,大统、回回二历俱差时刻”,可见《时宪历》之精准,胜于旧历。

八、清朝美食?

奶酪,又称醍醐,蒙族食品。用牛奶加白糖煮开,过滤,加江米酒,文火加热发酵,置碗中成半凝固状而成。

萨其玛,满族食品。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甜腻可食。北京饽饽,原为清官极品,有细馅饽饽,片儿饽饽,大小八件等。

豆汁,用发酵的绿豆浆滤去做粉丝的淀粉,将声誉的酸渣液烧开而成。吃时就咸菜,焦圈。

九、清朝蔬菜?

我们现在吃的绿色蔬菜在清朝时期都有的。

十、清朝悬案?

清代历史5大悬案:一个已被专家证实,剩下四个无人敢下定论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皇朝,距离也才100多年,不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说,都很喜欢以这个朝代作为背景,对皇宫内发生的各种事兴致都很高。传闻,清宫中流传的五个故事,到现在还是没有结论。

1、太后下嫁。这里的太后指的是孝庄,皇太极去世时顺治皇帝还非常年幼,就有传闻为了巩固顺治帝的位置,孝庄太后就嫁给了多尔衮,更有不少影视剧直接就将二人写作了情侣,先不论二人是恋人的可能性,但就太后下嫁这事,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实际上有可能的,当时满族刚入关,还保留了不少女真的落后习俗,比如兄嫂弟妻,还有就是当时顺治和孝庄两人孤苦无依,与当时权势很大的多尔衮交好,也是很可能的。

2、顺治出家。传闻顺治帝爱董鄂妃甚深,在她死后就跑去出家了,而太后为了名声对外宣称顺治帝死了,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呢?根据史料的记录,顺治皇帝的身体一直都很弱,董鄂妃身亡后他非常悲痛,身体受不了打击很快就病重而死了,而他死因是患上了天花。

3、雍正遭遇刺杀。雍正是清朝历史上名气比较大的一位皇帝,他的死因也是非常扑朔迷离啊,有说中风了,也有说吃了丹药被毒死了,还有说被刺杀的,而现在根据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最靠谱的一种说法应该是吃错了丹药,不过也没有什么绝对的证据。

4、偷龙换凤。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乾隆被说成是浙江陈家的孩子,与红花会的总舵主陈家洛是亲兄弟。历史上陈家在雍正时期的确当官当得非常高,乾隆下江南也的确去过陈家,但是就因为这个就说是被掉包的孩子,还是没有明确的证据,大部分人认为这是后来反清复明的那些人的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