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对哪些金属的需求量大?
美国国防部正在评估中国有色金属进口,以分析其对国际市场和美国军工产业的影响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6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报道称,美国国防部正在进行研究,评估是否是中国飞速增长的原料进口导致了国际市场有色金属和特种钢材价格上涨,
以至于美国军工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大幅度提高,进而使五角大楼无力购买更多的装备。
五角大楼一名高级官员指出,在过去三年里,类似特种钢材、钛、铝等金属的国际市场价格出现了引人注目的上涨。他说,“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需求。”一些美国军火商声称,他们目前进行的很多军品项目,是在此轮原料涨价之前论证和设计的,在涨价发生后,部分军火商已经开始重新评估产品的成本和售价是否能够保证足够的利润。
有色金属与国防联系密切
有色金属是制造先进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且不说常用的铜、铝等金属,以这次美国人最关心的“钛”为例,其重量轻、强度高、韧性好、耐腐蚀——美国人的“关心”正是因为它可以用于制造飞机、火箭、潜艇等装备的重要部件。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苏-27战斗机,就大量使用了钛合金。
历史上对有色金属资源的争夺,对战争胜负经常起到重要的作用。二战前,德国向中国出售大量轻武器,从中国换取钨砂,将制成的钨合金用于制造火炮穿甲弹。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也用战略物资向中国换取钨资源,在战场上,苏、德双方的坦克手对普通目标都使用普通炮弹,而珍贵的钨合金穿甲弹,只有在对抗重型坦克的关键时刻才会使用。
又如二战中,日本同美、英开战的重要原因,除了要夺取东南亚的石油和天然橡胶外,还因为其急需铜、铝、锡等有色金属。如在中国沿海被美国潜艇上击沉的“阿波丸”号运输船,在运载了大量天然橡胶的同时,也还装了3000吨锡锭。
现代战争中,对有色金属的数量和种类需求进一步增加。例如导弹的制导头以及红外夜视装置上需要锑,微型潜艇与鱼雷需要锂电池等等。钛合金也是最近二三十年开始在航空航天等军工部门大量使用的。
中国有色金属储量不均
提起中国资源的概况,人们通常会想起“地大物博”之类的词汇,但实际上,有些矿藏中国的储量并不大,而有的则是贫矿多富矿少,开采和冶炼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特别是铬、镍,以及铂族元素,而这恰恰都是制造先进武器不可缺少的原料。这曾经给中国的武器生产带来过一定的困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量仿制生产苏联武器装备,但是,苏联国土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矿藏,他们储量较大的矿藏,中国不一定很多。因此,中国仿制时,在基础材料上遇到很大困难。例如,50年代引进的苏联半自动步枪和突击步枪,战斗性能虽好,但机匣含有较多的镍、铬,以增加枪械寿命。由于轻武器产量大,如果中国原样仿制,成本会非常高。坦克装甲钢的情况也与之类似,为了增加装甲的韧性,苏联的装甲钢含大量镍、铬成分,而中国很难找到同样数量的镍、铬来大批制造坦克。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资源储量并不均衡的国家,中国很有必要通过世界贸易渠道得到数量更多、成分更好的有色金属资源,来支持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而且,这种贸易并不是单向的,中国从国外进口自己缺少的资源,也会向国外出口钨、稀土这样别国缺少的资源,这是一种双赢的正常贸易。
五角大楼为何评估?
那么,这种正常的贸易,为何成为五角大楼的评估对象呢。
一方面,从情报战的角度看,超过80%的情报都来源于公开信息,而非通过秘密手段获得。一个国家的资源信息,对于情报分析来说是极端重要的。通过对石油、有色金属等资源的产量、贸易渠道、储备量、分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一个国家战争准备情况,甚至是未来作战方向。二战中,苏联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日本是否会趁德国进攻之机发动对苏战争。虽然庞大的苏联情报机关有各种各样的情报来源,但最令人信服的是著名间谍佐尔格的分析,他发现,大部分石油和有色金属都被分配给了日本海军,日本陆军得到的份额较小,因此做出了日本将采取“南下”战略的准确判断,这使苏联放心的从远东地区调走了三十多个师,在最关键的时刻挽救了莫斯科,从而扭转了战争的进程。
另一方面,美国在致力于建立对华武器禁运网络的同时,也希望能减缓中国自行研制先进武器的步伐,通过对中国采购包括有色金属等战略物资的分析,美国可以设法限制中国获得某些稀有原材料,以阻碍或延缓中国军事工业发展的速度。这是美国在“二战”和冷战中使用过的招数,只不过对手以往是德国、苏联,现在换成了中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