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京,黄渤,王宝强,沈腾,邓超这些百亿影帝大多是喜剧明星?
吴京、黄渤、王宝强、沈腾、邓超这五位百亿影帝其实纯粹的喜剧演员只有沈腾一个,吴京自不必说根本不是一个喜剧演员,像黄渤、王宝强、邓超也都有其他类型的电影作品,而且他们曾经获得过最高奖项的作品都是非喜剧类的。
不过,黄渤、王宝强、沈腾、邓超所拥有的百亿票房大多数来自于喜剧电影,这就不得不从目前国内电影的环境说起。
过去电影票房主要靠动作电影支撑,而近些年随着电影演员出现断层,动作电影持续走衰,再加上外国电影持续输入,喜剧电影的优势就凸显出来,逐渐霸占了电影市场。
喜剧电影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受众上,其他类型电影总会受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因素限制了观众群,而喜剧电影却是面向全部观众,而且现代人普遍压力大,需要喜剧电影解压,这就为电影的高票房打下了基础。
喜剧电影成本低,除了演员片酬,其他需要物料成本较其他类型电影要低得多,花最少的成本赚更多的钱往往是投资方所看重的,所以拍摄的喜剧电影明显比其他电影要多的多。
还有一点喜剧电影不会受外来同类型电影冲击。外国引进电影极少有喜剧类型电影,主要还是因为文化差异,国内观众很难理解外国喜剧电影中的笑点。还有也是因为外国喜剧电影往往伴随着大尺度内容,让观众无法接受。这就让喜剧电影只需要面对国内对手,更容易出现爆款。
喜剧电影一家独大对中国电影行业来说并不是好事,细数全球票房排行榜,榜单上各种电影类型成百花争鸣态势,这样多类型电影发展才能让中国电影走的更远,还好有了《流浪地球》《战狼2》这些优秀的电影,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电影的春天就会来临。
目前在中国百亿影帝大多都是喜剧明星,但是这里说明一下吴京可不是喜剧影帝哦,怎么能把铁血铮铮的“战狼”说成喜剧呢,哈哈。
百亿影帝为什么往往是喜剧明星 ≈ 百亿票房的为什么往往都是喜剧百亿影帝为什么往往都是喜剧明星?其实这还要从根源上来讲,百亿票房的影片为什么往往都是喜剧影片?是喜剧影片在市场上的火爆,带火了喜剧明星,让他们大红大紫,家喻户晓。
百亿票房的为什么往往都是喜剧?百亿影帝首先需要影片大卖。影片能够大卖,影片质量固然重要,是否迎合当下大众的口味,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关系到影片能否大卖。
目前在内地上映的影片中,总票房第一名的是战狼2,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总票房为56亿8766万。总票房排名前二十的,喜剧影片有7部(但是其中有美国的四部大片,所以刨除了美国的4部好莱坞大片)
其中6、7、12、14、18、19、20,七部片子是喜剧,还不占一半,不查数据不知道,一查发现有些打脸了,哈哈。
1、繁忙快速的生活节奏,让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有压抑感,大众对喜剧影片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目前国内火爆的影片,往往是喜剧影片,喜剧影片的题材又是贴近普通大众生活的,提炼出了生活点滴的精髓,往往是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
2、喜剧影片的受众面更广
少儿电影往往是家长陪着孩子去看;青春电影往往是全场小年轻;单纯的悬疑片子,如若没有大咖刷流量,往往也只有爱好者前去观看;喜剧影片往往老少皆宜,受众面比其他类型的影片都要广,所以从受众面上来讲,喜剧影片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3、市场规律使然
仔细想想,东边的邻居,韩国的电影行业早期也都是以喜剧影片起步的(其实最初是以SE情片子起步的,我不敢写);南边的邻居印度的影片往往是演着演着,就又唱又跳,开心欢乐主题,不过人家好像走的是歌舞剧的路线。
国产影片顺利过审,肯定不能走韩国影片最初的路线,印度歌舞剧的风格也不太适合中国,于是走来走去,慢慢发现了一条属于中guo特色的喜剧影片路子——艺术来源于,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
喜剧影片刺激人体产生更多的“多巴胺”
中脑的神经元物质多巴胺(Dopamine),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从理论上来看,增加这种物质,就能让人兴奋,但是它会令人上瘾。多巴胺在前脑和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出现,基底神经节负责处理恐惧的情绪,但由于多巴胺的缘故,取代了恐惧的感觉,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瘾行为,都是因多巴胺而起的。
二、更重要的是大量资本涌入影视行业房产、股市什么的都在泥潭中不断挣扎,大佬们发现了另一片赚钱的广阔天地,就是电影行业啦,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那用到电影行业就是“有钱能使鬼演戏”,于是乎,随着资本大佬们的资本涌入,百亿票房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三、总结:时代成就了影帝说到底,还是投资人看电影行业有利可图,把qian投进来了,才有了行业的生机勃勃,才有了百亿影帝,其实还是时代成就了个人吧。
这是一个流量的时代,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那一路长虹,能够飞起来,并且非得远的就是有流量又有喜剧天分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