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别称是什么

zxc2022-06-18 02:21:47陶瓷60

1、陶瓷的外文名的china,和中国的英文china一样。
  2、简介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们早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有各种创意的应用。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
  3、特性
  陶质材料:与瓷相比,陶的质地相对松散,颗粒也较粗,烧制温度一般在900℃—1500℃之间,温度较低,烧成后色泽自然成趣,古朴大方,成为许多艺术家所喜爱的造型表现材料之一。陶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黑陶、白陶、红陶、灰陶和黄陶等,红陶、灰陶和黑陶等采用含铁量较高的陶土为原料,铁质陶土在氧化气氛下呈红色,还原气氛下呈灰色或黑色。
  瓷质材料: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烧制温度一般在1300℃左右,常有人形容瓷器“声如磬、明如镜、颜如玉、薄如纸”,瓷多给人感觉是高贵华丽,和陶的那种朴实正好相反。所以在很多艺术家创作陶瓷艺术品时会着重突出陶或瓷的质感所带给欣赏者截然不同的感官享受,因此,创作前对两种不同材料的特征的分析与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古代陶器的资料,700字以上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手工或手筑
这是最早、最个人化及直接的塑形方法。陶器可以利用盘绕的黏土、平坦的黏土厚片、固体球状的黏土或是以上三种互相组合再用手去构成。部分手筑器皿常常会用泥浆或泥釉(松软的水及黏土的混合物)结合起来。手筑是一个缓慢及比拉坯更平缓的方法,但它会给陶艺家对陶器的大小及形状有更高程度的控制。虽然对于有丰富经验的陶艺家来说,要制作一模一样的手工陶器并不困难,但拉坯的速度及重复性令它作为精确制造合适的一整套物品例如餐具更为适当。部分陶艺家认为手工制作有助完全使用想像力去创造独一无二的艺术,但亦有其他陶艺家认为拉坯陶艺的自发及直接性是他们的灵感来源。
陶轮
把黏土球放在转盘中心上,称为轮头,陶艺家以棒或脚力推动(脚动拉坯机或踏板轮)或可变速的电动机。通常一个称为拉坯底板的胶制、木制或熟石膏制的碟会放在轮头上,接着黏土球会抛在拉坯底板而不是轮头上,这样做可以使成品与拉坯底板一同移除而不令成品变形。
在拉坯的过程中,陶轮会高速转动,而黏土球被按、挤及慢慢地往外拉而成为一个空洞形状。第一步往下及往内按著粗糙的黏土球直到完美的旋转对称,是需要掌握的技术中最重要及最困难的;接着步骤依次序为开孔,即在黏土球中制造出中央的空洞;铺设地板,即在器皿中制造平坦或圆形的底部;投掷或拖拉,即把外壳靠拢及塑形至相同阔度;修整或翻转,即移除多余黏土去修整形状或制造脚部。
陶轮虽然通常会用作制造个别陶器,但是它亦可以用来大量生产。陶轮制作需要陶艺家有一定的技术,但一个熟练的技工可以在一天的工作中制造完成接近完全一样的碟、花瓶或碗。因为陶轮本身与生俱来的限制,它只可以用为制作在一个纵轴上径向对称的陶器。这情况可以用压印、膨胀、雕刻、制作凹槽、琢面、V型切开及其他方法令陶器在视觉上更为有趣。通常拉坯而成的陶器会利用手工技巧再进一步以加上手柄、盖子、脚部、壶嘴及其他功能方面作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