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最震惊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我见过最令人震惊的民俗文化是湛江穿令箭,穿令箭就是穿腮帮子,用一,两斤重的铁针穿透腮帮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在乡村街道巡游,完事拔出铁针,没有洞口也不流血,神奇的不得了。
穿令,也称穿令箭,是雷州半岛做年历时举行的一种祭神活动,具有惊险、神秘、刺激色彩。以雷州市杨家村和旧县村最具代表性。
准备表演的前三天,要先把令箭磨好,清水洗干净,送到当地庙里面供奉,等到表演那天,表演者必须是男人,大人小孩都可以,事先要沐浴更衣,然后去庙里取出令箭,令箭有铁的也有银的,大多是流传了几百年东西,穿令箭者拿令箭从口中向外穿,感觉不到疼,一边一根,代表龙须的意思。穿好以后,两手扶好令箭,座轿上,有人专门抬着走,敲锣打鼓,挨村巡游差不多两三个钟表演结束,拔出令箭不会流血,也看不见伤口,表演者用庙里的香灰抹上后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没有一点伤疤,令人感觉特别神奇。
湛江穿令箭习俗,民俗学家定义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傩俗或巫俗的结合,从令箭代表龙须的传说又包含了崇龙习俗和祭龙风俗。
我认为最震惊粗野的民俗文化是农村有些地方,当年“闹洞房”。当地讲究“新婚三天无老少”,新婚三天之内男女老少变着法的折腾“小两口”。如果没人闹洞房,反而显的主家人缘不好。说是三天,其实主要是新婚当天晚上,闹法也是五花八门。
称猪崽:几个壮汉把新娘捆起来,用杆称吊起新娘称重量。根据重量向新郎家人要礼金,不给就不放下新娘。
喜鹊飞:新郎新娘各有几人背后按住,強迫做各种亲昵动作,亲吻甚至下流动作。
叠人:故意把新娘推倒在炕上,然后又故意推倒几人压在新娘身上。
脱衣剝皮:脱新娘衣服,有的时候新娘只剩内衣。
还有很多闹法,甚至有人恶作剧。新婚当晚,闹到很長时间。也有的人家把新娘藏到亲友家里,新郎也躲起来。或者闹到实在不象话,長辈出来干涉,制止胡闹。“闹洞房”本来是传统文明习俗,当年有些地方,超过了文明底线,变成了令人震惊的粗野习俗。
富甲两宋的江西后来为何衰落?
你提的这个问题,真的是每一个江西人都想搞清楚的一件事,真的很有意义的问题,虽然我不是江西人,但是我外婆是江西人,我也算半个江西人吧,出于此,我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文字,今天刚好有机会,就说说我的见解吧。
说到江西的衰弱,就绕不开江西曾经的辉煌,江西以前有多辉煌呢?
江西的经济发达,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北宋时期,江西地区人口近500万,位居全国之首,明朝时期江西的人口,经过“江西填湖广”之后还是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
纵观整个宋朝江西,纳税纳粮为全国第一,当时的江西盛产粮食、茶叶、布匹、陶瓷。景德口赚外汇),其镇陶瓷走向全球(出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同时期国内其他地区。当时的九江是长江沿岸繁华的大港口,经济繁华,当时江苏一带,市传“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以至于后来九江引起外国列强的垂涎。可见当时,包括江西的江浙地区是何等的繁华!
我曾经这样想过,如果南宋没有江浙为依靠,灭忙的速度应该会加快不少,还哪有那句“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呢?你说江西那时候是不是很牛?
江西的文化那时候非常鼎盛,为官者,文化大家也多。
明朝时期,有一句俗语叫做——“朝士半江西”之说,意思是说整个明朝江西籍状元和进士数量都是位列全国三甲(仅次于浙江 ),在朝廷中做官的江西人更是数不胜数(严嵩是江西宜春人),而且儒家理学也是在江西成熟的,可以这么多吧,在清朝以前,至少江西省的文化繁荣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我们很熟悉的唐宋八大家就有三个是江西人,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都是江西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清华北大复旦南开)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就位于江西庐山。
从现代经济学看,文化的鼎盛是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可见江西当时的地位就像现在的“北上广深”。
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
大家都知道,古时候,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江西的快速衰败,与其人口的大量外迁有关。
江西的人口外迁有两次比较大的规模。一次是两宋之交,赣西、赣南、赣西北等地的老百姓,自发主动地从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社会容纳饱和的原籍,络绎地迁往相对人口稀疏、地广人稀、大有发展空间的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客籍进行开发。这是经济发展规模决定的,不可改变,就像我们今天大量的劳动人口进入“北上广深”一样,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繁荣,破坏了迁出地的人口结构,慢慢的经济就会萧条。
还有一次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鄱阳湖四周乃至整个赣省全境的居民,大规模外迁到安徽、湖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这是由政府出面主持,强迫民众迁徙,规模宏大的一种做法。这一政策,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外迁,上百万人口呢!这样彻底的摧毁了江西的经济基础,江西因此衰败了。
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
要想富先修路,路好走了,经济就活跃了。古代江西的是华南通向中原北方的必经之路,由中原进入两广,由西南进入江浙都必须经过江西,曾经作为交通要塞的江西是往来东西南北的通途,而清朝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广州市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商贸中心,两广贸易与经济起飞,成为了江西的硬伤。
特别是清朝时期最大规模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把江西经济再一次推向了死胡同。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江西的经济和人口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鸦片战争至洋务运动以后,西学逐渐传入中国,而当时的江西至广州的古商道已经没落,粤汉铁路的修建和通车使得由两广北上不需要再经过江西,由此使得当时的江西逐渐远离改革和新学的中心——广州。至此,江西开始全方位衰退,逐渐被临省的湖南、湖北超越。
那么曾经富甲两宋大的江西,在近代为什么衰弱了呢?
改革开放以后,江西因为处于内陆地区,没有靠海,没有经济特区,没有直辖市,没有自贸区,享受不到很多政策的红利,和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相比,渐渐拉开了距离,加之历史的因素,更加速了江西人口的外出打工,经商等经济活动,本地经济结构也不是那么协调。
我经常往返于广州和深圳之间工作,我身边就有很多江西人,有时候我会问他们为什么来广东,他们说江西本地的经济不是太好,广东经济发达,能够赚的比较多,这就是现实!
至江西的衰弱还有很多原因,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喜欢我的写作,可以关注我,为我点个赞。谢谢。
江西的经济地位在两宋达到了巅峰,人口达到500万,全国之首。即使在历经明朝“江西填湖广”,人口数量依然在全国第二,经济人文依旧在全国前列。唐宋八大家有三个是江西人,明朝甚至出现了“朝士半江西”的说法。理学心学都在江西发现成熟,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也在江西,江西的书院数量历朝历代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可见古代江西文化昌盛。经济上两宋时候的江西纳税纳粮全国第一,陶瓷、粮食和茶叶等远销全国,瓷器甚至走向了世界。而作为江西北部港口的九江是当时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是长江沿岸重要的港口。苏杭一带有“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的谚语,可见当时江西繁华的商贸。而景德镇是天下瓷器的主产地,是四大古镇之一。抚州临川、吉安都是才子之乡。从宋朝到清朝,在科举考试中,仅临川一地录取举人一千多人、进士七百多人。可以看出两宋江西的经济地位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为何却在清朝到近现代这一段时间落后了呢?
人口大量迁移,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
江西在从两宋到明朝之间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第一次是两宋之交的时候,江西人口众多,整个省份已经接近饱和。于是大量的人口开始迁移到附近的湖广、福建以及两广地区,这是属于社会发展的正常情况。而第二次可以说是对江西人口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江西人迁往受元末明初战争摧残的湖广等地。这次江西全省都有大量的劳动人口迁移到外地,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这次迁移让江西的人口严重丧失,人口跌至第二,而且大多不是劳动力。这对于古代以人力为主的农耕经济是致命的,江西经济开始从明朝衰弱。而到了清朝时候,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在南方各省,这次战乱导致了江西人口急剧减少,人口红利至此远离了江西。
农耕经济的衰弱,工业时代到来
古代主要是以农耕经济为主,江西的地位很重要。两宋时候,经济重心南移,江西发展顺势而起。江西的田地较多,人口众多。两宋江西的发展是必然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文化自然也跟上,宋明时期江西繁荣的文化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江西的农业经济的传统,导致到了近代,江西工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加上又不沿海,海运开始替代内陆河流运输,九江等港口的地位也不再那么重要。江西也没能赶上工业时代发展的福利,经济一落千丈,经济如今已经处于全国中等偏下的地位了。
地理位置优势丧失,铁路的发展
江西两宋时期发展的原因还有一个:地理位置很重要,处于宋朝中心,四通八达,离宋朝都城又近。而且宋朝主要的就是靠长江运输,这对九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到了近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河流的作用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处于沿海的福建、广东,江浙等省迅速发展。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没有优良港口,经济便逐渐落后。而路上的优势也被湖南湖北抢走了,粤汉铁路的开通,直接导致了从北到南不再需要通过江西,江西跟当时中国南大门的广州的古商道渐渐被取代。这一次江西与西学发展地,经济重地——广州渐行渐远。湖南湖北凭借铁路的发展迅速取代江西,江西一落千丈。即使在现代,我们也可以看出江西铁路高铁建设缓慢,远不及隔壁湖南湖北。“要想富,先修路”,没有道路的便利,经济更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