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洁具 > 正文内容

明清家具常见榫卯结构(明式家具33种榫卯结构)

zxc3周前 (10-23)洁具14

明式家具33种榫卯结构

榫卯是中国古典家具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中国古典家具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也是学习古典家具最难的部分,榫卯是了解古典家具构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对于一件古典家具来说,不了解其内部的榫卯构造,制作它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榫卯这一部分尤其要着重的学习,因明式家具涉及到的榫卯结构有很多种,所以我们把它分期、分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层次来设置课程。

第一季课程要学的榫卯结构有15种:

1、方材丁字形接合(齐肩膀、单榫、透榫)

2、方材丁字形接合(齐肩膀、单榫、闷榫)

3、方材丁字形接合(齐肩膀、双榫、透榫)

4、方材丁字形接合(齐肩膀、双榫、闷榫)

5、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大进小出)

6、方材丁字形接合(梅花榫,双榫错位出榫、各大进小出)

7、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实肩)

8、方材丁字形接合(榫卯用大格肩、虚肩)

9、方材丁字形接合(两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格角相抵)

10、方材丁字形接合(两根横枨与直足相交、大格肩、虚肩、两枨出榫一长一短,长榫为透榫)

11、方材丁字形接合(裹腿做,两枨出榫一长一短)

12、抄手榫

13、板条角接合(正面格肩、背面不格肩)

14、方材十字形接合

15、三根直材交叉结合

明清家具榫卯结构图

在古代的文渊阁、乐寿堂、太和殿还有清康熙时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都使用了“榫卯”结构。

中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它是古代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的反映出来。

明式家具33种榫卯结构图片

明式硬木家具有榫卯结合近百种,常见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等。

由于这些榫卯结构设计得非常科学,每一个榫头和卵眼都有明确的固定锁紧功能,能在整体装配时发挥作用,只要做工非常准确精细,榫卯之间是滑配合,略施一些鱼鳔,家具就非常结实牢固,而且在家具的外表上根本看不见木材的横断面,只有凭借木材纹理的通断不同,方可看到榫卯之间的接缝。

明式家具构件

明清老家具之明式老家具特点及区别

1、首先明式家具装饰手法与清式家具手法有很大的不同,明式老家具擅长 与提炼,在取舍方面是的挑剔的,主要是通过木纹、雕刻以及镶嵌的家更手段让家具附属构件得到体现,体现出一种妙而精的装饰水平,

2、明式老家具在选料上,十分注意木材的纹理,凡纹理清晰好看的“美材”,总是放在家具的显著部分,格外钧用隽永耐看。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透雕、浮雕与透雕结合及圆雕等多种,其中以浮雕为常用。

3、明式老家的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大致有卷草、莲纹、云纹、灵芝、龙纹、螭纹、花鸟、走兽、山水、人物、凤纹、宗教图案等。刀法线条流畅,生动形象极富生气。雕刻的部位大多在家具的背板、牙板、牙子、围子等处,常做小面积雕刻,以少胜多,工精意巧的装饰效果格外引人注目。

明清老家具之清式老家具特点

1、清式老家具特点以清代官方沉稳雄壮、装饰华丽的家具特点为特征。清式家具用料以紫檀和老红木为主。老红木包含现在国标中多种酸枝木,中期以类似黄花梨特征的酸枝木为主,后期以类似紫檀木特征的酸枝木为主。

2、清式家具 清 初家具沿袭明式家具的风格,但随着历史发展,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清康熙年间逐渐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气派的清式家具 风格,到乾隆时达到颠峰。乾隆时期的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材质优良,做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结合运用 ,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3、在用材上,清代中期以前的家具,是宫中家具,常用色泽深、质地密、纹理细的珍贵硬木,其中以紫檀木为首选,其次是花梨木和鸡翅木 。用料讲究清一色,各种木料不混用。为了保证外观色泽纹理的一致和坚固牢靠,有的家具采用一木连做,而不用小材料拼接。

以上就是有关明清老家具特点的详细介绍,希望大家能了解,如今市面上 也有很多明清风格的家具产品,朋友们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相应的选购。

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

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

造型

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

结构

结构科学合理,榫卯精密,坚实牢固。

材料

精于选料配料,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泽。

工艺

雕刻线脚处理得当。

饰件

金属饰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明代家具榫卯结构图解

一、 马殷庙

马殷庙,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城内,是明朝永乐十一年(即1413年)间建造的用以祭祀楚王马殷的庙宇。马殷庙规模庞大,内饰精细考究,带有大量宋式风格的木质构件,艺术价值极高,可谓是南方古建筑中的艺术品。马殷庙内置120根粗细、高低不一的各类圆木柱,所用木材包括古楠木、香檀木等珍贵木材。百柱抬梁,全庙榫卯,不曾用过一根铁钉。也因此,这座伫立在濂溪河畔的古朴庙宇,被冠以“百柱庙”的美名。

二、 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一篇《滕王阁序》,勾起了多少文人骚客对滕王阁的向往。滕王阁,早已成为追忆怀古与诗词歌赋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在它的盛名之下,其建筑之美也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滕王阁的屋檐间存在着大量称为“斗拱”的结构。“拱”指的是在立柱的顶端和额枋之间延伸出来的弓形结构,而“斗”指的是拱之间垫着的方形木料,各个构件之间则以榫卯结构连接。斗和拱共同构建成了屋檐的承重结构,可将屋檐的重力传递到承重能力强的立柱上,确保滕王阁的稳固。

三、 释迦塔

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地处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释迦塔始建于公元1056年,全塔为纯木制造,高67.31米,为世界木塔之最,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释迦塔主要木料为红松木,超过3000立方米的木料,在榫卯结构的拼合、连接下,构成了这座无钉无铆的奇观建筑。释迦塔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甚至遭受过十几次五级以上的地震,却依然屹立不倒。归其原因,正是榫卯结构发挥了木质结构的柔韧性,让木材之间相互卸力,起到了减震的作用。

明清家具榫卯结构

1: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相握,不再分离,从此木头就有了生命。榫卯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不用一颗铁钉,单凭其中的榫卯结构,便可以使用上千年,依然坚固美丽。除了精美、实用等优点,家具榫卯结构透出的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的道家思想以及老祖宗顺应木材本质而制作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逐渐被世人认识。一件家具不但成为使用、鉴赏、收藏的珍品,更成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意境的载体。

2:据《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考证,中国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房子里便已出现,甚至早于汉字历史。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提到:“我国家具结构传统,至宋代而愈趋成熟。自宋历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有机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几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派生极多,适用不同的家具。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

3:一件红木家具,从木料到成形,需要以下几个程序:选料开料、烘干、刨料、开榫、组装、打磨、上蜡或上漆。其中,榫卯制作工艺被称为家具的灵魂,经常出现在不同部件的接合位置。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家具接合分为四类:基本接合、腿足与上部构件的结合、腿足与下部构件的结合、另加的榫销,由此衍生出多种榫卯造法。其造法繁复多样,王世襄曾经提到:“鲁班馆的老匠师如石惠、李建元、祖连朋等都曾谈到,即使从事家具修理已几十年,仍偶然会发现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4:在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厂中,记者看到了现代的榫卯工艺。与古时做法相比,主要有两点差异:其一,古时榫卯构件常用鱼鳔蒸煮、碾碎、敲打而成胶黏剂,作为加固结合的辅助手段。如果材料需拆换,只要在火上烘烤加热即可溶开,拆开调换修理。而现代工艺中,鳔胶被胶水取代,工厂中通常使用101胶水。据宣明典居的工人师傅介绍,即使不用胶水,全凭榫卯也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而且在某些严谨细微结构中,如面板相接的插槽,不使用胶水。其二,榫卯基本为机器打磨,保证了尺寸统一性和生产效率,只有个别尺寸不合的部件,再进行人工打磨。

5:在不同流派的传统家具做法中,榫卯工艺也各有特色。据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会长张德祥考证,明清之际,大部分宫廷家具均采用了南洋的硬质木料,为保持其华丽的外观质感不受破坏,往往均做成半榫、闷榫、抄手榫等不露木材立茬的暗藏结构,为防止半榫日久松动脱落,还用竹钉来固定。这种“半榫加竹钉”的工艺,以苏作家具为盛,应与江南车船建筑及农具上常用的“别顶替”结构有极强的渊源关系。而广作家具则多在最重要的结构部位留下透榫以备楔加固,极少见到有用竹钉者。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