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家具(春秋战国时期家具手绘)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手绘
本人就是地地道道学文科的呀!现在做的室内设计,因为工作的关系,CAD已经用了七八年了,从CAD2004用到现在最喜欢的2008,3d MAX ,VRay和sketch up学会了一个用起来都一样,其中有一个pro-e是一个非常紧密的三维绘制软件主要用来绘制机械零件的,家具没必要(当然你觉得你要做的是一件艺术品的话),我平时也喜欢研究家具,最喜欢的是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家具.做木工最重要的是对家具结构关系的理解,简单说就是榫和卯的关系,如何能受力,稳固性.做了以后告诉你画图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图只是表达你的想法提现,同作家用文字来表达一样,图纸就是表达设计灵感的工具.最重要的是你脑子里面的想法.要做一个木工简单会用干活的工具就好了.要做好一个家具设计师,就要会,手绘草图,设计制图,风格,结构,选木材,油漆工艺.
战国时期家具图片
一、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
从历史文献可知,我国早在殷商以前就已发明了家具:席——榻之始;俎、几——案之始;禁——柜之始;扆——屏风之始。而商代髹漆技术也被运用到家具纹饰上,还可镶嵌象牙、松石等。
二、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低矮的家具诞生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走向崩溃,整个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到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也相应地得到改善,与前代相比,家具的制造水平有很大提高。尤其在木材加工方面,出现了象鲁班这样的技术高超的工匠,不仅促进了家具的发展,而且在木构建筑上也发挥了他们的才能。由于冶金技术的进步,炼铁技术的改进给木材加工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变革,出现了丰富的加工器械和工具,如铁制的锯、斧、钻、凿、铲、刨等等,为家具的制造带来了便利条件。相传锯子就是由鲁班发明的,工艺的改进也促进了家具的改进。
人们的工艺制造水平明显提高,衍变繁多,这个时期开启了后世家具雕刻的先河。归纳起来有四大贡献:一是出现了最有名的木匠——鲁班;二是出现了人类最重要的朋友——床;三是出现了铁制的锯、斧、钻、凿等器械;四是雕刻被广泛应用到家具装饰中;有浮雕和透雕等。
三、秦汉时期:为“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础
秦汉之前,几、案、衣架和床榻都很矮,都是席地而坐,直到对西域的频繁交流渐深,胡床传入。胡床——是一种形如马扎的坐具。后来被发展成可折叠马扎、交椅等,为后来人们的“垂足而坐”,拯救罗圈腿奠定了基础。
四、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
从西晋时起,跪坐的礼节观念渐渐淡薄。至南北朝,垂足坐渐渐流行高形坐具。出现墩、椅、凳等高型家具,并有笥、簏(箱)等竹藤家具。在装饰方面,漆木家具装饰上使用绿沉漆,打破红黑漆的一统格局,佛教日兴,出现莲花纹、忍冬纹、飞天纹。
五、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
真正的繁荣时期是在唐代。唐代初期就出现了蓬勃进取的精神风貌,长时间的战乱和流离失所在江山统一后,人们的生活热情得以爆发。“贞观之治”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上的空前繁荣。唐代的家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显现出它的浑厚、丰满、宽大、稳重之特点,体重和气势都比较博大,但在工艺技术和品种上都缺少变化。豪门贵族们所使用的家具比较丰富,尤其在装饰上更加华丽,唐画中多有写实体现。
这一时期的家具出现复杂的雕花,并以大漆彩绘,画以花卉图案。 从唐代敦煌壁画上除了可以看到鼓墩、莲花座、藤编墩等,还可以见到形制较为简单的板足案、曲足案、翘头案等。文人士大夫们多追求素雅洁净,所以这一时期的立屏、围屏多素面无饰。床榻类无多变化,因袭上代形制,以箱式床、架屏床、平台床、独立榻为主。 晚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门望族们以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为时尚,许多重大宴请社交活动都由绘画高手加以记录,这给我们研究、考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极为可靠的形象资料。
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画面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五代时期家具的使用状况,其中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屏风、床、榻、墩等等。 唐代家具完整简洁的形式也向我们预示了明式家具前期形态,为中国历史家具的最完美阶段打下了基础。
相关阅读:中国古代家具上的13个美好寓意
六、宋、元时期: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
宋代家具借鉴建筑的梁架结构,取代了隋唐的箱型壸门结构。开始使用束腰、马蹄、蚂蚱腿、云兴足、莲花托等装饰;同时使用了罗锅枨、矮佬、霸王枨、马蹄脚等部件,部件之间多数以直线形榫卯接合而成,重视外形尺寸和结构与人体的关系,使家具结构更趋合理。不作大面积的雕镂装饰,局部点缀以求画龙点睛。观其外简洁刚直,观其内隽永挺秀,与宋人简洁朴素的审美观契合。
相对而言,元代立国时间也比较短,统治者采用的政策是汉制,所以,不仅在政治、经济体制上沿袭宋、辽、金各代,家具方面亦禀承宋制,工艺技术和造型设计上都没有大的改变。元代中国最高统治者虽是蒙古族,但传统文化没有中断,家具仍在宋、辽的基础上缓慢发展,是宋明之间一条不很明显的纽带。元代匠师在承具上做了两种创造性尝试。一是桌面不探出的方桌,其形象见于冯道真墓壁画,高束腰,桌面不伸出。二是抽屉桌,桌面下设抽屉的创意,以后为明代所继承,沿用至清。
七、明代:中国家具的鼎盛时期
到了明代,中式家具进入了完备期,形成了独特风格,被称“明式家具”。文人参与家具的设计,所以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
古代文人对生活的理解很独到,对产品的造型、加工更加刻薄,促使中式家具从形态到神韵的进化,将中国家具艺术升化到颠峰之极。明代家具历经几百年的变迁,流传至今仍很牢固,除了优质木材外,主要就是榫卯结构的精密与科学合理。
八、清:中国家具的衰退期,装饰手法史无前例
清初家具沿袭明代风格,用料更为丰盈。除用硬木外,还选用优质软木。乾隆时期,家具生产达到了高峰,装饰手法之多样也史无前例。
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点:一是多种材料并用。无论是雕、嵌、漆、绘,还是骨、木、竹、玉、瓷、法郎,都为家具装饰服务;二是多种工艺结合。有浮雕与透雕的结合,有雕与嵌的结合,雕嵌与描金的结合,有雕嵌与点翠的结合;三是装饰“多”和“满”。追求光华富丽的富贵之感,但有的过分追求奢侈,显得繁琐累赘。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手绘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以漆木家具为典型代表,形成我国漆木家具体系的主要源头,品类繁多。从大量的出土实物中得知,春秋战国时的漆家具,不仅有漆俎、漆几等原有品种,还出现了漆木床、漆衣箱、漆案等新的品种。
春秋战国时期绘画作品
文房四宝,是指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春秋战国时期器物纹样手绘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在世界享有盛名。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一个高潮期。
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的纹饰已经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
代表器物有:河南新郑铜器群、安徽寿县蔡侯墓铜器群,山西浑源李峪村铜器群、辉县山彪镇和琉璃阁,河南淅川、长治分水岭,湖北随县擂鼓墩等地出土的铜器群等。
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又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代表器物有:长沙、寿县等地出土的楚器,陕县后川出土的魏器等。
据大量的考古研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花纹较商代及西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特点是过去的“饕餮纹”、“兽面纹”等繁缛样已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与“图像纹”等;
并且,东周的花纹成网状四方连续形,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是采用了花版捺印技术进行铸造的;比过去全部雕刻范模的工艺前进了一大步,并且,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镶嵌、鎏金、金银错、细线雕等新兴工艺.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制作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合范法铸造的高度发达、失蜡法的应用、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处理技术等。比如:湖北大冶县铜绿山的矿井遗址,就体现了东周时代青铜冶铸业的巨大规模,同时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一、失蜡法(产生于春秋成熟于战国):首先用蜡做成胎膜,再于蜡模上涂一定厚度的泥使其成为泥模,干后烧成陶制,此时蜡会化掉。最后在预留的浇口中注入青铜溶液,冷却碎模后青铜器就被制成。
二、有的青铜器的表纹样,除了铸造外还出现了:锥刺,刻画,嵌铜,错金银,鎏金等装饰手法
三、青铜器的部分兵器,还用了复合金属熔铸发和复合金属镶嵌法。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的铸造和工艺技术,在发展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过,由于冶铁术的产生和发展,我国的“青铜时代”终于为“铁器时代”所取代了。
春秋战国手工艺作品
手艺是个古老的传承。从事手工艺制作的人叫手艺人,传统手艺人的例子:
1、工匠鼻祖一一鲁班,生活在春秋战国,出生在一个世代工匠家庭,他能制造"宫室台榭",创制"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曲尺、墨斗、刨子等木作工具,历代尊为建筑工匠"祖师“。
2、隋匠作大师一一宇文凯,隋代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占地84平方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城,为后代建城树立了范本。
3、剪纸传承人一一焦存喜,河北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年67岁,从事剪纸60多年,剪纸内容人物还是花鸟,神韵逼真,还发明刀刻手法,立体剪纸,带有现代时尚感,深受大家喜爱。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艺品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 民营手工业经春秋战国和秦汉发展以后,魏晋南北朝受重创,到隋唐才得以恢复。
中国古代手工业特征:农业的补充与从属;历史悠久,领先世界;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区域分工明显;品种多,技术水平高。
手工艺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有别于以大工业机械化方式批量生产规格化日用工艺品的工艺美术。 手工艺品指的是纯手工或借助工具制作的产品。可以使用机械工具,但前提是工艺师直接的手工作业仍然为成品的最主要来源。手工艺品由自然材料制成,能够无限量制作。此类产品实用、美观,具有艺术性和创新性,能传达文化内涵,富有装饰性、功能性和传统性,同时具有宗教或社会象征意义和重要性。“工艺”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其中重要的内涵之一,是指一种特殊的工艺技能,尤其指手工艺术的诸多门类。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图片
汉代起居方式仍是席地而坐,但开始向床上坐卧演变,出现了榻。这一时期家具类型有席、床、榻、几、案、屏风、柜、橱等。
汉代上层社会的厅堂,常常设置幄帐,借以避风、防寒、承尘。这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家具,幄帐的帐本身就是带有铜饰、漂亮的铜制艺术品。
汉代漆器在春秋战国漆器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原料品质还是漆器工艺都达到一个新的顶峰。
汉代家具手绘
一:首先必须了解汉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清楚当时的丧葬风俗及审美趣味,这是鉴赏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对实物鉴定,首先观察其“型”和“纹”。器型和纹饰在汉代都有固定的模式,特征及其明显。仿制者往往使器型变异,违背时代科技局限及审美特征,作伪者在“纹饰”方面除了窜代现象外,还常常画蛇添足,使纹饰过繁。印制或手绘技法拙劣,在彩陶器上使用染料多采用现代彩料未有汉代人的彩绘功力和神韵。
三、要认真观察陶器胎质、胎色。作为随葬品,汉代陶器在底下埯埋了千年以上,胎质会发生内部变化。触土部分应有侵蚀痕迹,酸碱土壤应有被腐蚀粉脱现象,因而沧桑感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找到。凡胎质过细,火候过强,色泽过鲜,声音脆亮,都理应对此件陶器质疑。
四、观察制作工艺。从旋转痕迹分析是机械转盘还是手工转盘。手拉坯和手塑作品能反映出工匠的技术水平,汉代的制陶工艺成熟老到,手法练达,而现代的仿制者往往达不到这种水平,总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
五、手感与重量。新仿汉代陶器多有器重感,超重原因是拉坯胎壁过厚或器底过厚。仿制套往往胎壁较厚,腹内空间狭小。作伪者除技能未达到汉人的水平外,忽视细节,不知节省泥料也是原因之一。汉代工匠是体力劳动者,对泥料节俭的习惯,节俭泥料就是节省体力,而现代的泥料采用机械化来完成,对泥料的节省并不觉得重要。因此,仿制汉陶多数不能像真品那样手感适中。
六、真品吸水性强,特别是晾干的汉陶,滴上水珠会立即吸收,而新品不具备此特征,这说明汉代陶器胎质密度比现代仿品胎质密度小。
七、河南本地出土的汉代陶器,经晾晒后,灰陶表面会呈现微微泛白的浅霜现象,这是由于陶器常年在土壤中吸收土中碱性物质所致。 这是真品很重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