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明清家具(颐和园明清家具介绍)

zxc2022-10-24 06:39:12板材13

颐和园明清家具介绍

据说澹宁堂是乾隆皇帝在位时为怀念康熙,仿澹宁居而修建的书房。其名出自“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澹宁堂是颐和园后溪南岸的临水建筑群,其原型畅春园澹宁居是康熙赐给乾隆的一处书屋。

澹宁堂于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未予恢复。一九九六年经多方论证,国家批准,在原址上照原样复建,用以陈列颐和园藏明清宫廷家具珍品。

清代颐和园

紫禁城和颐和园不是一个地方。

紫禁城,又称故宫。在北京市市中心。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宫殿。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2.9平方千米),与圆明园毗邻,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 明朝

紫竹院公园北门买票,至紫御湾码头登船。

游览线路:

紫竹院公园-紫御湾码头-广源闸-万寿寺-麦钟桥-长河闸-长河湾码头-长河桥-颐和园

主要景点:

紫竹院公园:紧邻长河观柳区的紫竹院公园,是竹的世界,两岸翠竹环绕,石路曲径通幽;水面千亩荷花绽放、碧波流水环绕而行、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

  紫御湾:皇家御河码头,在古色古香的紫御湾,仍保留着唯一的御用码头和河边休息的行宫,清朝的慈禧太后曾从这里乘坐着现代的小火轮去颐和园消夏。

万寿寺:建于明朝万历年五年,被誉为京西小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室烧香礼佛的专用场所,寺中集庙宇、行宫、园林于一体,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以收藏古今中外的历代艺术品为主

  五塔寺【真觉寺】:这是北京最大的石刻博物馆。是明永乐年间印度高僧班迪达来京,供佛像五尊和佛塔图样,明成祖封其为国师,明成化九年【1473年】金刚宝塔建成,清雍正时改名为大真觉寺。现寸我国金刚宝座塔只有十余座,以真觉寺为最古,最精。1961年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河观柳区:延着树荫进入的是“绿柳翠成行,碧幕练天际”的如诗画卷——明清著名的长河观柳区,清朝乾隆皇帝曾用“柳荫深处是蓬莱”比喻这里的景色犹如仙境。

  颐和园:游船的目的地是被尊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颐和园,它集中国园林艺术之大成,被誉为“虽是人做,宛如天成”

长河全长30多里,原是历代京城的引水河道,它从西山山麓通过昆明湖,至海淀麦庄桥,折向东南,遇西直门注入北护城河,再东流至德胜门入“水关”,进积水潭。元代都水监郭守敬引白浮泉及西山诸泉水通过这条河道入大都城,再连接通惠河,以兴漕运。

长河水系线路:高粱桥-小白石桥-白石桥-紫竹院-广源闸-万寿寺-麦庄桥-长春桥-绣漪桥-颐和园昆明湖

紫竹院游船线路及票价:

  单程70元,紫竹院紫御湾至颐和园南如意门,游船开放时间为9:00至16:00

颐和园红木家具

玉澜堂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 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三个殿堂原先均有后门,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 宜芸馆。该组建筑初建于乾隆十五年,1860年被烧,1892年重建。" 戊戌变法"失败后,曾于此处囚禁 光绪。当时为防止光绪与外界接触,曾砌了多道墙壁,今虽大部分拆除,但仍能见到痕迹。正殿内 陈设大都是乾隆时制品,御案后紫檀木屏风很有特色,画面立体感很强。宝座、御案、香几等均为浅色沉香木和深色紫檀木制成,极为珍贵。 东暖阁是早膳室。西暖为寝宫,现在之陈设为原物。大殿内的陈设大多是乾隆时遗物。后檐及两配殿均砌 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玉澜堂在乾隆时是皇帝的一座书堂,嘉庆朝皇帝曾在这里办公、用膳、召见大臣。道光年间,为节俭开支,撤消了一些陈设,这里被用来赐宴有功的大臣。清漪园时期,殿内陈设的主要格局是:

殿内

  殿内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宝座后为五屏照背。地上设有盖 火盆。落地罩内面南安楠 柏木 包厢床,两边 安冠架、 书桌。桌上放置瓶、盒、砚、匣。匣内盛水盛、笔山、 册页、墨床、墨等物。

东西间

  东西靠墙安设 几案,上置樽、钟、鼎、铎、书籍等物。墙上贴有 字画。后 抱厦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床上左边设香几,上置册页、石盒、插屏。右边设书桌,上置册页、 手卷等物。床两边安放樽、炉、奁、镜等物。靠 南墙安放几案,案两边设书格,案上、格内皆 陈放书籍。东间面西安楠柏木包厢床,床左边安放香几,放置书籍。右边安放书桌,放置书籍和盛放 玉版的盖匣。地上设有盖火盆。明柱前安放 高足香几。 曲尺 影壁四面贴有山水画。

西间

  西间东边设楠柏木包厢床,两边安放书桌。左桌安设觚,墨、瓶、砚、匣。右桌安设炉、瓶、盒、手卷、册页等。 西墙楠木条案上设玉壶春、字帖和书籍。西边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上设香几,安放书籍、册页。旁有 冠架、书格。落地罩外靠东墙安放 书案,上设书籍、 梅瓶。地上设铜火盆。   西抱厦面东安放楠柏木包厢万字床,上设手卷、如意、盒、几、盘、匣、瓶以及内盛碧玉刻"万寿山清漪园之宝" 印玺1方的 紫檀盖匣。 炕案上设瓶、罐、书籍,内盛 青玉刻"万寿山清漪园之宝" 印玺1方的雕紫檀罩盖匣。书格1对, 左格内设花觚、 柳斗、左右抽屉内盛有册页。床上设绢做 龙舟2对、紫檀座1对、红木座1对,牙做龙舟1对。   玉澜堂的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在清漪园时陈设也相当丰富,有罗汉宝座床、九屏照壁、宫扇、绣墩、炕案、插屏镜、条案、册页、字画等。

颐和园明清家具介绍图

中国的家具与中国的建筑一脉相承——“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林的建筑特点是相互间不可截然分割,要融于自然,顺应山地状态和趋势而建。同样,家具的造型与房屋建筑也强调相融相合。

相传晋代文学家袁宏做官上任前,朋友送他一把折扇,并说:“愿君多施仁政,扬仁义之风。”这种儒家主张弘扬仁义之风之说,使得园林建筑多盖成扇形的。扇形建筑的墙为曲面,门脸正面窄,后墙宽。正面墙凹进恰似汉字“风”的“几”偏旁,整体观看,又似一把折扇。

X 扇面椅即是依于这种天地自然相融的文化背景下而产生的。建筑墙体为扇形,建筑内的家具要沿墙而放,直背椅子肯定不合适,就出现了扇面椅。

扇面椅有外扇面和内扇面,座面前宽后窄。有一种前面窄,后面宽的椅子是为了围笼圆桌用的。一个圆桌,周围需要放几把椅子,若放扇面的,就会形成一种合抱的态势。以圆椅围圆桌,形成合围之势,看起来标新立异,别致有趣。

所以,什么造型的家具都有出处,不是平白无故就出现的。

北京有好几处扇形建筑。颐和园内有建于乾隆年间的扇面亭,位于宫殿区乐寿堂西边的一个名为“扬仁风”的小花园内,被称为扇面殿。北海的琼岛,白塔的东侧的小亭延南薰就是扇形,里面还陈设着一个扇形汉白玉桌,传说乾隆每到此处来都会在那里喝茶休息。这两处古迹都大大佐证了扇面椅扇面形成的基本。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在纸扇上题诗作画,借扇发挥文采。西汉宫廷女诗人班婕妤曾托词于纨扇,写下了动人的《怨歌行》。此后,扇面题诗被人效仿,逐渐又发展成扇面作画,后又发展为诗画同题在一个扇面。

无论是建筑之巧,还是家具之巧,都被这扇形赋予了更加浪漫的色彩。

试想,安然居于扇形建筑之中,稳坐在扇面椅之上,手拿一把扇子,一边品茗一边欣赏扇子上的字画,古代高雅之士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吧

圆明园家具

1、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2、圆明园印末外交官薛福成在其 《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 中记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他在巴黎东方博物院中国展室中发现“有圆明园玉印二方。一曰:‘保合太和’,青玉方印,稍大;一曰‘圆明园印’,白玉方印,稍小”。1904年(光绪三十年),康有为游巴黎,在奇规昧博物馆曾见过中国内府珍物及玉玺等,并认为是圆明园文物。

3、四十景图圆明园《四十景图》,是根据乾隆皇帝弘历的旨意,在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由宫廷画师、词臣绘制而成的40幅分景图。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这套珍贵的彩绘图被侵略者掠走,献给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现存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4、乾隆玉玺离开中国的时间,极有可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当时的义和团运动时期被人带出了紫禁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位欧洲收藏家获得了乾隆玉玺,随后将它送给了自己的儿子阿萨夫。2010年11月,阿萨夫打算将玉玺拍卖掉。阿萨夫形容白玉玺是“中国鼎盛时期皇权的象征”。

5、翡翠西瓜是中国清朝文物,共一对,属于绝世国宝,是从美国大量进口的碧玺做的,瓜皮翠生生、绿莹莹,还带着墨绿的条纹:瓜里的黑瓜籽、红瓜瓤还能影影绰绰的看得见。深受慈禧太后喜爱,她死后翡翠西瓜随葬,后被军阀孙殿英盗走,目前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