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陈陶瓷的历史?
早在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和饥荒,从山西来了一批善于制作陶瓷的能工巧匠,到了朱陈一带安家落户。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开始生产陶瓷,维持生计,陶瓷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民国初年,匪患连连,民不聊生,朱陈烧制陶瓷的窑主、有手艺的匠人时遭绑架,朱陈陶瓷业一度陷入低谷。后来,范筑先县长坐镇临沂城,国民党六十六旅旅长李占标奉命剿匪。李占彪走驴上任,半道上又折回去要了生杀大权。上任伊始,为了稳住土匪头子,发给他们仅低于县长的银饷,有的还被委任为副官,要求他们分批分期遣散部下。又过了一段时间,眼看时机成熟了,他就把十八个马子头目邀到朱陈村赴宴,暗地里做了准备,当场就把他们全部擒拿,开刀问斩,一气杀完。自此,恶势力被清除,社会秩序安定。大家开始盖屋、造窑,恢复了大规模的陶瓷生产。
临沂城解放初期,朱陈村的刘怀仁、刘怀友兄弟在东门外自己的三亩地里建了一座窑,盖了几间屋。当时年仅十四岁的我跟着父亲还有几个匠人为他家打工,制作的全是黑色的酒碗、饭碗。后来我和孙玉兰提着小包上南山拣选了鹅卵大小的石块,磨成白水作釉料,烧出的酒盅就发白了。
1952年,侯明义的父亲侯宗友批量碾磨白色釉料,加上用榆树皮熬出的汁液,开始了白粗瓷的生产。窑主到了淄博买了红绿颜料,我和窑主刘怀仁的女儿(乳名巧儿)一起在坯上画花。开始每只碗内画两朵,后来改为每只碗外画三朵。虽然只是内外的改变,可是烧制出来的效果就不同了。碗不但变成了白色,而且光滑明亮,花色醒目鲜艳,推到湖西崖集上价格翻了一番,男女老少争着抢购。窑主喜上眉梢,从此我和父亲就在窑主那里得了一股。一车子推500只碗就能卖30元钱,后来卖到40元、50元,我由此攒下了大把钱。到结婚时,铺的盖的一应俱全,并且在当时都是最时兴的款式。我专程去傅庄南边的同兴村定做了三张六尺长的大鞭炮,一挂能响20多分钟。
大家都知道了做陶瓷能挣钱,因此处处建作坊,招兵买马,烧制黑碗、砂壶,还产了瓷缸、坛子等。随着窑货种类和数量的增多,朱陈村很快出现了窑瓷集市。窑货销往徐州、铜山、新沂、宿迁等地。很多来进货的商贩不能当天返回,必须就地吃住,因此带动了饭铺、旅店的发展。同时,客商捎来了各地的土特产,价格偏低,兴旺了集市的贸易,繁荣了地方经济。
1953年,朱陈一带出现了处处作坊、家家冒烟的情况,显得杂乱无序。这时,农村开始出现互助组、初级社,临沂县出现了手工业联社,每人5元入社费,50元入股。朱陈的陶瓷业从1954年便开始立组建社。1955年,湖西崖、黄土堰从事陶瓷生产的作坊、匠人并到了朱陈,规模发展到370多人,不算仓库、后勤、办公室等,光制作车间就占满了103间房。工人按时上下班,工钱发得及时,一年到头玩泥巴的男女老少都喜得合不拢嘴,拍手感谢党的领导。